Friday, January 25, 2019

南怀瑾:现代人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

南怀瑾:现代人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

时间:2018-12-02  来源:  作者:南怀瑾
南怀瑾

南公怀瑾老师开示:
中国人有很多毛病都是吃出来的。中国人最注重吃。抗战的时候,德国人粮食不够,第二次大战打败了,他们研究中国人吃饭,如果把全中国人大便中的养分再提炼出来,制成粮食,可以供德国人打三年仗。 中国人以农立国,讲究吃饭。其实一个人身体真正需要做燃料、能量的饭量只有半碗,如果吃三碗,其余两碗半都浪费了。有许多消化不良的渣子,变成大便排泄出来,还有许多是供给了身体内的蛔虫、细菌等。中国人喜欢吃,肠胃都吃坏了,而很多病都是肠胃堵塞,中气不足所引发的,要少病就得使肠胃健康。

一般人如果一星期中,一天一夜不吃饭,清理清理肠胃,那是非常好,非常合乎生理卫生。因此,伊斯兰教有斋戒月;天主教、基督教真讲修持的也有不吃饭的一天;学瑜伽术的人,一个礼拜也禁食一天,很健康。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是百丈禅师创立的,他也告诉你:“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不管什么病,先要把肠胃清理一番,比吃什么药都好。中国人还有一句土话:“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可惜大多数人却喜欢在晚上拚命吃。

《药师经的济世观》
-----------

“若于食知量”,你们经常生病,那都是饮食不知量,看到好吃的就多吃,肠胃就出毛病了。肠胃生病就容易感冒,凡是要感冒胃先出问题,中西医一样的道理。肠胃没有问题的话,即使感冒,细菌进来可以把它控制得了,这是自己本身的生命功能。有时因感冒来了,肠胃就出问题。

出家修行人食不知量,该吃时饿着,该饿的时候拼命吃,连饮食都不能知时知量,如何去修行?这是佛所说的,因为饮食的障碍是很重的,应该学会调整。

*****

“云何于食知量”,弥勒菩萨教诫我们多清楚啊!上面提了一句话,下面再三地给你解释。出家修行人饮食要知量。我经常发现你们饮食不知量,所以多病,修行人吃多了不好,对修行不利。饮食知量很难,今天自己修持的工夫到什么程度,自己要注意到,譬如打坐腿容易发麻是肠胃不清之故,血液也不干净,所以发麻,百病皆是从饮食来。《百丈丛林清规》二十条,其中一条是“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你们没有减食,菜好吃就拼命吃,吃得多多的,一大碗、一大碗装下去,那是给身上的寄生虫吃了。所以饮食要知量,也是修行第一步。

“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名为于食知量。”

你们不是要学佛吗?学佛就要根据佛学、依佛的教诫去做才对吧?吃饭要有学问。怎么叫“食知量”?什么年龄该吃多少?什么样的身体该吃多少?乃至于营养的配合问题。营养不要过分,现在的人都是营养过分,反而吃出病来。有一些老前辈来跟我说:奇怪,大陆不是没得吃吗?我们的父母在大陆的,都长寿啊,我的老妈妈已经九十几了。我说活得那么长是因为吃得少呀!文明社会多数是吃死的,营养过分。我在贵州西南边界的时候,那山中没有什么好吃的,辣椒沾盐是好菜,哪里看得到肉啊?豆腐就是非常难得的上品菜。但是那里的人活得很长寿,子孙满堂。西藏、四川西南部吃糌粑,吃苦荞麦、青稞,等于我们吃饭,一个个身体都蛮好的。

什么是“食知量”?修行第一步要守根门,六根不放逸,吃东西要有头脑,要以正思维心来选择饮食,不是指营养好的。众生没有成佛以前,每个人体质不同,病不同,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食于所食”,吃我应该吃的食物,第一个“食”是动词,后面的“食”是名词。“不为倡荡”,吃东西不是为了表示阔气。你看我吃东西多讲究,我做的菜多讲究呀!那是指饮食的丰富,也是犯细的戒。“不为憍逸”,不是摆个架子,像我们现在的伙食,比一些庙上都好,如果对人说:我们伙食比你们好吧!这就是犯憍慢心、放逸心,这就不对。“不为饰好”,不为装饰、好看,或出风头。“不为端严”,也不是为了吃得让身体发光,脸色发红。不是为了这些而吃,是吃我们应该吃的。“为身安住,为暂支持”,身体四大本来是假的,可是我们未修成以前,还要住在这个肉体中,所以要补充照顾它,慢一点死,慢一点倒下去。

机器靠能源,肉身靠饮食,戒律要我们饮食时要有一个观念,做吃药观,像吃药一样,使这个身体暂时活着,是为了免除饥渴而饮食,保留住身体性命才能修梵行。为了断一切烦恼,为了修清净的梵行,使烦恼“当不更生”,不再生烦恼了,保身体无病,得安稳快乐,而不去犯罪,也不犯戒,起心动念都要清净,这才是“于食知量”。

听了这些道理要记得啊,看了佛经不记得是罪过。我说话也要花气力的,我的身体也是暂住在这里,多给你们讲一分钟,我的生命体力也多消耗一分钟,你要对得起你自己,也要对得起别人啊!

*****

饮食知量也很重要,因为肠胃太满才昏沉,所以中国人骂人“脑满肠肥”,脑子满满的没得思想,如果脑子像水泥一样的,肠又太肥了,还会悟到空吗?所以饮食要知量。

*****

吃东西贪好味,吃多了就昏沉。所以佛的戒律过午不食,就是为了少昏沉。肠胃清了以后,脑子就清明;肠胃不清,脑子就不清,所以过午不食是有科学的道理。身根就是男女性器官,男性犯手淫遗精的,身根破坏了容易昏沉。女性两乳房也是生命身根之一,所以要守根门,现在跟你们讲明了,否则你们学佛一辈子也不知道身根是什么?“食不知量”,或者贪嘴乱吃,吃得太多了;或者什么都不吃,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饿出毛病来,都是“食不知量”。做劳动工作的更不能饿,否则一脸乌气,胃要开刀的,所以饮食一定要知时知量,以避免昏沉。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

有同学问关于吃肉的事。每逢有虔诚的信仰,又真诚恳切地用功时,稍稍一上路,自然就有这个现象,就是一吃到肉马上受不了;或一闻到肉味,一看到肉也会受不了。照佛教的道理,这是善根发起,功德的成就。久而久之,如果修持一松懈下来,就又想吃肉了,这是心不坚、不用功的关系。

《如何修证佛法》
------------

修行要注意饮食调整。饮食欲望的痛苦,这个习气之难除,比男女关系还要难,所以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男女”固然严重,还不及“饮食”的严重,饮食很方便啊,看到茶看到水,随便拿来喝一口,又不犯法,有时候这么一口水就妨碍了你,有时候不加这口水就不行。所以修行是非常细密非常精密,要一步一步的来。我们的生命不是只靠吃大米青菜。不过营养愈好,愈会吃出毛病。美国报导有一种实验,一组老鼠给予过量的营养,一组老鼠给予正常定量的营养,一组老鼠经常挨饿。结果营养好的老鼠死得最快,正常营养的,活得比第一组长些,但是后来多半生癌,只有饿饭的这一组活得最长。所以《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也以减食为生病时的汤药。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南怀瑾和基辛格

南怀瑾和基辛格

时间:2018-11-16  来源:  作者:林宏伟
(作者林宏伟,曾在乐清市政府办公室、温州市交通局、新华社浙江分社、西泠印社、中华工商时报社、国务院参事室等单位工作,编著出版有《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南怀瑾的故事》《南怀瑾的商业智慧》《百年南师》《一切皆有可能——赵章光和101传奇》等著作。) 

近日,95岁的美国老人基辛格来华访问,又是拜码头见领导,又是访名校做演讲,说什么“中美再闹下去 世界要失控”,搞得整个中国都在为他刷屏。这不禁让我想起乡贤南怀瑾。

或许有人会问,基辛格和南怀瑾会有什么关系?

读过刘雨虹老师介绍南怀瑾文章的读者都知道,20世纪70年代初,基辛格在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又一次去北京。当时台湾各界不知美国是否会与中国大陆建交,以致股票天天下跌。当基辛格离开中国大陆的前一天,南怀瑾借钱叫学生李淑君去买股票。基辛格离开中国大陆后,一切尚无大变化。于是股票连涨3天,南怀瑾也因此大赚了一把,用赚来的钱印刷出版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

刘雨虹老师披露南怀瑾与基辛格有关的第二件事是,基辛格的副手、基辛格咨询公司的常务董事兼CEO雷默,即在2004年曾提出“北京共识”的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曾受过南怀瑾指点。南怀瑾给他讲中国历史上苏秦的故事,告诉他要有苏秦对那个时代的感知力。

2017年,中信出版集团方翻译出版了雷默的《第七感——权利、财富与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一书,扉页就是南怀瑾的语录:“今天,人们不断与电脑和机器产生连接,这样的连接正一步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可人们似乎并不明白正在发生的一切,而且完全没有停下来喘口气的意思。”《第七感》的第一章《大师:从中国禅宗到第七感》,就是描述南怀瑾对他的启迪和帮助。

其实,在刘雨虹老师编的《云深不知处——南怀瑾先生辞世周年纪念》一书中,就有雷默写的纪念文章——《南怀瑾:正确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时代》,回忆自己拜访南怀瑾时所接受的教育。今年3月18日,上海恒南书院举办南怀瑾诞辰百年纪念活动,雷默接到邀请时二话不说,就答应千里迢迢从华盛顿飞来上海参加纪念活动。

提这两件事有什么意义?我想告诉读者的事实是,南怀瑾虽然比基辛格大6岁,毕竟是同一个世纪的人。基辛格在40多年前就身居世界第一大国国务卿的高位,但南怀瑾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智慧的时代智者,他早就看破了基辛格所玩的手段。既然基辛格的副手虔诚地拜南怀瑾为师,我们不敢说南怀瑾就可以成为基辛格的老师,但至少比基辛格技高一筹,辈分高一等。如果有读者不服,我还可以说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1985年南怀瑾避居美国时,有一位美国要员去拜访南怀瑾,执意让南怀瑾讲一讲对美国的看法。南怀瑾推托不掉只好说:第一,你们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第二,你们是最贫穷的社会;第三,你们是世界上负债最大的国家。美国要员认可南怀瑾所说的第一点,对第二点和第三点表示不解。

南怀瑾解释道:“因为我看到那些家庭用的汽车、家具、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等,都是分期付款的,用不到几年就旧了,新的发明出来又要换新的了,一辈子都在分期付款中,包括住的房屋。所以我说你们整个的社会是贫穷的社会。”南怀瑾这么一说,那个美国要员觉得非常有道理,饭都不吃了,就等着南怀瑾说第三点认识理由。

南怀瑾继续说:“你们的根本是空的,都是欠人家的,欠全世界的,骗全世界来的,可是全世界的国家对你们没有办法,因为你们有原子弹,所以人家不敢向你们讨账。如果我们中国只有鸭蛋,欠了债,人家就会来要账了。”

那位美国要员听后,连连点头赞同。南怀瑾还说:“我对很多在美国的朋友说要回国来。50年前我就说过,50年后的中国一定会赶上来的,美国会慢慢停止发展,中国会慢慢强盛的……当一个国家发展受到阻碍时,那个国家就会对中国人的财富采取措施,会想办法夺走你的财富。不要看现在美国呀什么国家有好多钱,你不拿回来,以后都会有麻烦的。我的好多朋友听了我的劝告,都回来了。时候到了就该回来啦!走晚了可能就什么都没有了,到时候后悔终生。”

有趣的是,基辛格在日前的谈话中叹息,他对中国知之甚少,而中国却几乎了解美国的一点一滴,因为中国人读了几乎所有美国人的著作。虽然自称对中国知之甚少,但还是忘不了要出版一部译文长达600多页的《论中国》来捞金。基辛格同时还写过一本题为《世界秩序》的书,系统梳理了世界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认为这些秩序观彼此存在差异。而美国“代表全人类”的秩序观不但与中国差异明显,与其他很多国家也有冲突,关键是他没有办法让这种秩序观差异在现实中实现调和。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南怀瑾对美国社会本质的认识,依然值得我们学习。而对今日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南怀瑾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警告。

2004年9月25日,南怀瑾在上海兴国宾馆对清华大学2002级EMBA学院演讲时说:“今天,在国际上,尤其在中国,有两个大问题,可能诸位还没感觉到。一个是开放以后问题,我常常告诉同学们,注意哦!现在开放,要防备经济上新的八国联军的到来。看起来是无所谓,但这个经济、贸易、金融的市场很严重。”

为此,南怀瑾还特别强调一件事:昨天我还接到一个外国朋友的电话,他说:“今天美国开了一个金融方面的会议,请摩根斯坦利最高的一个经济分析师讲话。”我就问他,这个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说是外国人,而且可能是美国籍犹太人。会议上大家都认为,今天美国经济的衰落,一定要找出一个罪魁祸首。这个罪魁祸首是谁呢?是中国。中国的东西倾销到美国太多了,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衰落。然后请这个分析师讲话。他说,你们搞错了,美国今天经济的衰落,罪魁祸首不是中国,是美国自己。中国货现在是来得很多,但中国货便宜,假使不是中国货来,那用别的国家的货会贵多了。而且中国人在美国赚了美金以后,还是到美国来买国家债券。我们的国家债券只是一张纸啊,中国人赚的钱还不是又回到我们这里来!这位朋友又说:“老师!你晓得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最后那些美国人统统站起来,把他轰走了。”我说:“那是必然的结果。”

这是南怀瑾醒大家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经济的侵略。第二个问题,现在是文化战争,也就是思想战争阶段问题。在这次演讲中,他还例举子贡为了维护鲁国利益,挑起吴越战争,然后又挑起吴国去打郑国,说明挑起他国战争也是委会自己国家利益的一种策略。

作为一个先知先觉的时代智者,不但能洞见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而且引领潮流,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于如何解决中美贸易战,南怀瑾在2003年11月与特意前来向他请益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学习型组织创始人彼得·圣吉的一番对话,似乎可以给我们启示。彼得·圣吉问南怀瑾:“现在布什政府,布什总统还可以容忍,副总统切尼就没办法容忍,总是讨债的面孔!不知道怎么可以让他放松? ”

南怀瑾回答说:“那只有一笑。这个就要仔细研究,西方文化由十七世纪以来,从法国到欧洲产生民主自由思想以后,演变到今日美国,这个是思想及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一个事情到了最后的时候,紧到极点时,才会解脱开。你不要紧张,这个没有办法,你讨厌也没有办法,它是个必然的趋势,这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理。

阿弥托佛身边站着两位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势至代表一个很大的势力、趋势,势头来的时候,好像瀑布一样,你挡不住的。怎么办?观世音,观自在,站在旁边观察、观照,自己不跟着它跑,这也是修行的道理。等那个大势过了,新的局面会出现。

中国文化几千年,必定会产生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的现状也并不是结论哦!你们美国的,现在中国的,都是整个历史中一段一段的过程。像公共汽车开动,一站一站,都只是一站,慢慢变化吧。道家的道理,就是你看清楚未来的变化趋势,就先在下一站等,现在是拉不回来的,不能急。

告诉你一个重大的问题,你们现在做的工作,这是现在的东西方文化特点,都在将经济发展。我都在笑。这个里头,从十六世纪以后,东西方文化有两个重大不同。中国文化思想认为,解决贫富差距,安定社会,要用好的文化思想来解决经济问题。西方文化,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直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到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都认为要用经济来解决政治、文化问题。这两个不是矛盾哦,是两个方法。

现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造成今天全世界的人类(不止中国人),只向钱看。而且都在凯恩斯的思想下,消费刺激生产。要消费刺激生产,你的管理学也有得讲了,就是说你的管理学很重要,也都在这个阶段。如果消费刺激生产,最好是天天打仗,打仗是最大的消费。

所以,现在人类看不清,没有一个新的思想能综合了这一切,领导这个世界。照这样发展下去,是很严重的。

美国文化,布什、切尼他们这么搞,他们背后就是这些问题。我二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哈佛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来问我,我也讲过这个问题。所以人类现在是在迷糊之中。我常对人将,现在全世界的人类文明思想是四个东西在转,所谓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马克思的资本论、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除此之外,产生不出来一个新的思想。

当全世界都沉醉在这个里头的时候,清醒的人没有办法讲话。所以我也不讲,他们问我一概不讲,没有办法,形势就像那个水流一样,挽不回。又如龙卷风来的时候,你拿个手来档,那开玩笑,连自己的骨灰都被吹走了。要等龙卷风过了以后,慢慢来,只好如此。

所以你不要讨厌布什、切尼,他们是傀儡,背后是军火资本家。这个资本家的后面,还有东西扰乱这个世界。你慢慢去找,只能讲到这里,将来再说啦!”

读完南怀瑾十五年前与彼得·圣吉的对话,再回过头来看日前被刷屏的基辛格对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建言,什么“中美贸易谈判代表应避免陷入‘细节的泥潭’,应当先相互解释双方正在寻求实现的目标,以及能够和不能做出哪些让步”;什么“中美处理具体问题的方式有差异。中方的一贯思路是,遇事先定个调,把大方向确定下来,从宏观层面制定好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再着手具体问题。而华盛顿现在的思维方式是,通过累积具体问题的解决,来观察双方关系的本质,形成对问题的判断”;什么“一些分歧不可避免,但目标必须是(美中)两国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根本性冲突将破坏对(当前)世界秩序的希望。”“如果世界秩序由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持续冲突来定义,它迟早会有失控的风险。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爆发的历史”等等,实在是小儿科。

写《南怀瑾和基辛格》一文,并不是要贬基辛格,抬南怀瑾,因为他们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人。基辛格可以说是一个牟利集团的“带头大哥”,为基辛格咨询公司,也为他所在的国家服务,他的言行有他的功利性;而南怀瑾则是一个有着浓郁爱国情怀,志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者。今年基辛格访华之时,也是温州南怀瑾书院挂牌之际。写作本文,意在提醒国人要多多关注自己国家的圣贤之士,多多学习研究自己国家圣贤的言行,服务于时代,服务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彼得·圣吉在2006年出版的《修炼的轨迹》一书中说:“南大师的种种成就,似乎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美国国务院驻中国的一名高阶官员曾告诉我,按照传统,中国皇帝的顾问必须是集一切文化传统于一身的大师级任务。这位官员说,南先生可能是符合这种传统的最后一人。”为此,彼得·圣吉在南怀瑾辞世后,还发誓愿要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服务世界的和谐发展。

一个外国人都如此敬重我们的贤达,如此注重学习我们先贤的文化思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缅怀和纪念自己的乡贤?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弘扬自己先贤的文化思想?

南怀瑾老师:用这个方法养气其实很简单

南怀瑾老师:用这个方法养气其实很简单

时间:2017-03-11  来源:  作者:南怀瑾
南怀瑾
南公怀瑾老师开示:
养气对身体健康是绝对有利的。那么大家一定问我:怎么养气呢?其实很简单,用不着学那些稀奇古怪的气功,只要保持内心平静,不拘在什么地方,不论是在办公室,或者是在马路上,走路走疲劳了,停下来,做两下养气工夫,精神就来了。
怎么做这养气工夫呢?不要用鼻子吸气做气功,马路上灰尘大,空气脏,所以我们在都市千万不要用鼻子呼吸做气功,只要心境宁静,不必用耳朵去听,只要感觉到呼吸的往来就好了。
我们本来就有呼吸,不必再用意去练习,或者对呼吸加以控制管理,只要感觉到我们原有的呼吸状况就好。如果感觉到什么地方不顺有阻碍的话,只要思想继续宁静下来,静上一段时间,自然就调和顺畅了。
这是最好的方法,不要再特地做什么工夫。

问:等公车念安般,更易炼成,对否?
师示:不对,都市的空气污染,不适合。觉得更易炼成的原因,因为人一直在散乱中,稍稍收敛,挂着念头,在感觉上说,以为较易炼成,其实这是错误的。吃饱不可以做气功,因为肠胃要清。我们学佛是走心地法门,借炼气去修是助道而已,不是专做气功。

整理自《孟子与公孙丑》《如何修证佛法》
--------------

你修行时,把思想念头完全放空灵了,听其自然,而知道自己呼吸往来,这个就是安那般那了。然后思想完全没有杂念,完全空灵了,这个呼吸慢慢充满,它自己自然停止了,这个叫做止息。
你们有工作的人,一天在外面随时紧张,那个紧张的情绪,就是思维最深的这一念。随时紧张使身体内部细胞的呼吸都会停止,会形成病。所以你们工作那么紧张,随时会使人生病、衰老,会破坏生命。一般人随时紧张,也常常呼吸停止,这是走到破坏生命这一面去了。
要想修道,就把念头空灵了,很自然地听呼吸,随时知道自己在呼吸。而且不加助力,不紧张,然后呼吸慢慢停止,与念头配合了,这个叫修道,叫做工夫了。

南怀瑾老师讲述:中国式的管理

南怀瑾老师讲述 诸位同学:对于工商企业方面,我是个外行人。找外行人来讲这个题目,实在是找错人了。我以为我是来旁听的,结果反而要我来讲话,事先没想到,也没准备。方才听到你们要谈的是企业管理,这是一个大问题,不晓得诸位有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哦!没有,很少,有些。 首先我们知道这是个事实,就是科学文明促进工商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泛滥,看起来这是两条相反的路线、彼此也很矛盾,实际上这二者的融会贯通所建立起来适合全世界的经济哲学和制度,才是解决未来人类问题的大潮流。但这两大潮流,现在正影响到世界的变乱,而且变乱下去,还不只是半个世纪、一个世纪的问题,你们诸位要特别留意演变。我再重述一下,一个是工商业的发展--也就是资本主义的演变,一个是社会主义的泛滥。这个世界文化及文明的动乱,甚至诉诸于战争,都是这两大矛盾的潮流的影响。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个新近流行的名称,现在国内外学这一行的很时髦。我也颇为认真的赶时髦,凑热闹,新的企业管理书籍一出来,我马上找来看。因为我是外行人,看了笑一笑,就摆到一边。里面除了一些表格、统计、作业程序等,还有点实际的用途外,其他许多的理论、构想,实在并不高明,只是浪费时间而已。「管理」是现在的名称,从政治术语来讲,就是「统治」,从军事的术语来讲,也就是「指挥」。目前的企业管理除了工厂物料和产品的管理之外,和我从书本上所了解古人的管理并没有两样。至于我们中国的管理哲学有机会我再讲给大家听。 我父亲是旧式社会的读书人,同时也经营了几种生意。家里面有几个学徒跟着师父学做生意,就好像现代的学生读书一样,三、五年之后出师了,也就是毕业了。老板看他很好,便让他当伙计,也就是现在的职员。慢慢地看:这个孩子还不错,于是出资本,叫他到外面做生意,以前的商业是这个样子。现在工商发达,人际关系复杂,人的心理也不再那么单纯。 就我所接触的,岛内有些大老板也和我谈过,目前企管上的困难,主要还是一个人事问题。   现代管理的人事问题 现在工商界往往怕用学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刚进来,什么基础都没有,很多地方他还必须学习。但是他的要求呢要待遇高、要工作轻松。来了以后,一大堆计划、理想,统统提出。而那些计划理想,都是上一任年轻人想过的。在老板的立场要是不采用他的建议,他心理就不高兴,觉得这个老板横竖也不懂。你如果由他去试,等于帮他另外缴一笔学费,这个不得了!外国的情形也是如此。   两千万美金买来的理想 我有位朋友是美国某大企业的亚洲负责人。他有几十年从商的经验。学历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几十年前圣约翰大学专门注重英文,不分科系,不像现在的大学。因为英文学好了对西方的许多东西就容易了解;等于中国人把中文读好了,拿什么来看都会。这位负责人经常跑来跑去,上个礼拜他从香港回来看我,他说现在公司发生一个问题,青年人一上来都用新理想。去年从这些新学人的理想计划中,在世界某地区,办了一个化学工厂。那里铺设着一尺多厚的白地毯,豪华、美观、气派。可是一年当中;也没有做出什么东西,两千多万美金就泡汤了。 据我所了解,年轻人往往有个通病,就是各种经验还差得远,但却一个劲的要照自己的理想发展。发展下来的结果,则是老板为他们收拾残局。但是一个计划错误,它的损失是相当可观的啊! 说到「经验」这方面,全世界情形都一样。那些学士、硕士、博士,都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进到公司以后,就像我刚才讲的,等于是公司缴学费让他学经验。半年一年之后,学得差不多了,就到外面去开小公司了。不像当年的学徒,对商号、老板有一种感恩之情,几年后就算全盘学会了,出去自立门户,也不肯与师傅做同样的生意,把老板的顾客抢了过来。很自然的,大家心里头就有这么一个师徒恩情为重的观念。现在社会大不相同了。这是目前人事管理上的一个大问题。   管理的观念需要正名 此外,据我所了解,现在的科学分类,巧立名目,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比方说你们这一行,用了一个很漂亮的名称--「企业管理」。一切的政治也好,军事也好,工商业也好,困难的就是人事管理,其实整个笼统讲起来,这个名称也是错的,人事管理在科学的范围里限得太死了,事实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一谈到管理,人就变成东西了,管理就是政治学上的统治。要谈管理只有专断独裁,等于你要听我的,像当年我们对于什么「训练」也觉很不对,「训练」是日本人接受了西方文化用在人事上的名称。动物是可以训练,人可不能啊!我们当年都觉不妥,可是却也流行了几十年这种训练那种训练。名称不同,关系很大,所以你们提出这个「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拿这个观念来看,在书上是抓不到什么东西的。以整个历史而言,整部人类历史,就是人事管理问题和经验的累积。另一方面,政治历史的变动,便是人事管理出了差错所引起的现象。   半个世纪前的青年创业之一 我们中国有一个大政治家,也是政治哲学家,比孔子年代稍早,同时比他更有实际从政经验的人--管仲。后来把管仲的政治思想等等,作了一个很好的归纳--「管、教、养、卫」。政治上讲管理,但是光管理是不行的,还必须教育辅助。管理带着独裁性,只有对物品,才能单用管理;对人事,单说管理,也太无情了。所以要另外配合教育,乃至和员工福利有关的「养」、「卫」,如此才能有健全的人事结构,才能发挥团结精神,创造绩效。 现在随便举个例子,大家会比较清楚。五十多年前,四川还是个闭塞地区,交通非常困难,整个中国大陆的地理形势。由东南沿海直溯而上西北高原,就像步步登天一样,因此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便是这个意思。当时长江水运都是靠木船,逆流而上时要靠一、二十人拉纤。顺水而下则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当时舵手,就是现在所称的驾驶兼领港的,他站在船头,顺流而下,把竹篙向前面岩石一顶,船就转弯了,那是功夫。 当年四川有位卢作孚先生小学毕业后,当学徒出身,但是很有头脑。他在青年时期,到处奔走,借了一些钱,在重庆创办了「民生公司」,就弄了一条几丈长的轮船来试试。后来增加了船只、成立了很有规模的航业公司。那时候的轮船还只是旧式的,如果在近海,还有机器和风帆并用的机帆船。在长江、扬子江,有小型轮船。大家都知道,工商业的发展有三件要素--「产」、「销」、「运」。像我们老一辈经商的人,总希望三者兼办。除了自己的工厂外,还希望拥有自己的销货公司,乃至航运公司,都由自己来。这个「民生公司」发展到后来,产运的企业网影响所及,就遍及了半个中国--西南几省。 抗战前后,一听到「民生公司」,便有另眼相看的意味。在他公司当职员,待遇并不高,但是很合理。下班以后,职员不准外出,必须留在公司参加补习。因为他自己遗憾没有受过高级教育,深感别人学识不足的痛苦,所以很注重职员们的教育,当然他自己后来学问也不错。慢慢地,公司里开列了各式各样适合各种程度的课程,而且请很好的老师来教。你要念好了,考高中,送你去;考大学,送你去。职员们只有礼拜天才能出去玩。平常公余时间,家里有事的话,要请假才能回去。职员们若是生活、言行上不检点,几个月就请你走路。在这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下,使得民生公司出来的人,很多在财经界居于领导地位。这种管理看起来很严格,可是出来的人不认为严格,反而觉得是一种培育、一种关怀。因此,后来职员们出来创业,对民生公司始终有着浓厚感情。这是一个老一辈创业成功的例子。 现代年轻人没有老一辈的生活经验,往往自认为很有感情,也很讲道义,但是在我们老一辈看来,是很脆弱,经不起考验的,一到了现实社会,利害观念就出来了。吃苦不够,耐劳不够,什么都不够。要共事业是很难的,但这也不能怪你们,现代青年毕竟没有受过大环境大时代的锻练。 我们这里昨天请一位刘先生,来讲九一八事变,青年人挺身抗日的英勇事迹。他的话很简单,他讲青年人出来抗日救国,是把脑袋拿下来,放在裤袋里走路,准备随时赴死的。而你们这一代呢?尝过什么艰难、什么困苦没有?因此难以造就真正的人才。台湾这个环境在变,大环境也在变,年青的一代,还须准备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领导这个时代。 你们现在研究「管理科学」,想找中国的东西,那可多了。那就必须,多看看历史上的政治典范。政治是管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用之工商界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企业管理和政治并没有两样。现在工商界和政治上,我们发现青年人头脑灵敏度不够,机警也不够,许多事情到了手中一处理,就弄坏了。以上所讲的,大概属于你们拟的第一个题目「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看法」这个范围。我的答案,不知道对或不对。   工商伦理社会责任 第二个题目「谈成功生意人的修养工夫」, 这一点还可以谈一谈。现在有个新名称----------道德,叫做「商业伦理」。讲工商业,讲到台湾产品外销的不道德,是出了名的。我一个学生从阿根廷寄来的日记上提到,现在阿根廷要挖苦一个人就说:「你是台湾东西吧!」你看这句话有多严重,中国人的面子都丢光了。我这个学生在那边真是痛苦极了。尤其是国内的流氓,到了阿根廷还是照样地抢人。黑人、白人、墨西哥人他不抢,专抢中国人,也杀中国人。这真是不可理喻了! 那么国内工商界在外面有没有招摇撞骗的情形呢我想在座诸位都知道,的确是有的。像我们以前做生意,是以招牌为重。比如我里头穿的汗衫,要穿坏了,便请托在国外的同学,指定要这个牌子的,这是一百多年的老招牌子了。是贵一点,但是穿起来耐久,而且非常舒服,一百多年的老招牌的确有他的道理。现在我们上街,看到什么「狗不理」、「老大房」的,这些个招牌已经百把年了,这也是商业信誉的一种表现。 现在不然了,尤其是工商界的外销部门,往往第一批一定好,第二批就差了,第三批退货。许多年轻人做生意,心里想,管他的!这一批赚了再说。这样一个不讲信用、不负责任的国民道德,有什么办法呢但是现在许多国家,也都走上这条路,这便是世界性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是受到一种经济学说影响的结果。比如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一出来,固然带动了三O年代、四O年代的经济发展,但是,在非经济的因素上却产生了莫大的流弊,比如说:「消费刺激生产」,东西用得愈快愈好,产品做得扎实而耐用,似乎不是绝对的好事,于是变本加厉,今天偷一点工,明天减一点料,商业道德不知不觉受到腐蚀。事实上,这还不纯粹是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影响,而是整个物质文明畸型发展的结果。   传统工商道德-------勤俭 依我们从小的习惯,什么盒子都舍不得丢,什么东西都觉得有它的用处。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惜福」的观念影响,有一句名言:「量己功德,思彼来处。」正是老一辈对物资利用的心理想法。所以遇到搬家的时候,废物一大堆都舍不得丢,现在则尽量的丢,只要用得差不多,就丢!反正便宜不在乎,就是好东西也白白浪费掉。这种基本心态的不同,事实上也牵涉到经济思想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里,所谓「童叟无欺」、「不二价」,那是天经地义的名言。但是你现在到衡阳街的绸布店去看看,只要你挑了几块料子不买,店员的脸色就沉下来了。以前老式的店面不是这种样子,客人进来便很客气,看了半天你不买没关系,还送你送到门口,陪个笑脸,说:「对不起!没有东西使您满意,欢迎您下次再来。」虽然肚子里一股气,脸上依然笑咪咪的,甚至还拿烟倒茶的。现在不然了,你一进门,就看到店员一副爱理不睬的样子,你要他多拿几次东西,那个脸色态度之吓人!真有望之气馁之感!由小观大,这反应出我们整个国民道德都成了问题。所以不仅店员们如此,几乎每个公司行号、政府官员,服务态度都有待研讨。这又牵涉到整个国民基本教育了。 所以,你们不要只谈「管理」别人,首先从自己修养好,,也就是要先「管理」自己。 真正做生意有个原则--「和气生财」。我经常和同学说,要常常学习笑容可掬的样子,不要一见面就一副讨债的面孔,好像人家欠你多还你少似的讨厌相。像中国传统乡下出身的人,路上随便碰到什么人,都会点个头,打个招呼寒喧几句。譬如目前的美国人、英国人,出门遇到谁,总会讲一声「你早」、「你好」。现在我们这个礼义之邦的人却不打招呼了,街上谁碰到谁,彼此如同机器人,眼睛动都不动。这好像是个不相干的小问题,但却代表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值得注意。   现在工商业的社会责任 第三点,谈「现在工商业的社会责任」这个问题大了。现在外国工商业的大老板背后都是在玩政治。美国的总统,那个不是工商业支持选上的。叫他上台就上台,要叫他下台就下台,都是几个大企业在幕后操纵。可是,何止美国,全世界快要都一样了!政治离不开经济,经济离不开工商业,也可以说全世界的政治权威,操之于工商界资本家的手中。你们要注意一个现象,工商业愈是发达,资本家的影响力就愈大,所以社会主义反对这种趋势,起来对抗。而国父孙中山先生则想综合这两面,于是提倡节制资本,将之列入民生主义的范畴里边。 总之,如何融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思潮,调和资本家与消费者间的矛盾,建立一个双方共识的经济制度与伦理,是下一世纪的主题,要靠各位年轻一代的努力了。今天拉拉杂杂讲了这许多废话,自己觉得很多了。还是由你们来讲,我来听吧!(以下为同学们向南师请教部份)   成功的锁钥-智慧、诚实 李志华(政大企业管理研究所) 问:有人讲,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有两种方法。第一是,修身养性,以诚待人,内圣外王,让人家心悦诚服。第二是,用一套厚黑学,讲方法用手段来对付现代急功好利的人。我对这两种矛盾的说法觉得非常困惑,请您指示。 答:这个非常简单,当年把厚黑学叫出来的就是我的朋友四川自流井李宗吾先生,他比我年长几十岁,我们是忘年之交。其实他本人道德好的很。当年这本书出来,我也跟他说过后果会很严重。果然,现在年轻人都在看。其实,这个世界上你不要玩手段。最后成功的还是诚恳的人。尤其在这个时代,你懂的人家也懂,玩手段讲厚黑,一个个都高明得很,谁都玩不过谁的。对不对? 其次,什么「修身养性」,还是书生之见。「修养」本来是个好东西,一旦变成专有名词,时常听,你就中毒了,成了书生之见。据我经验所看到的,一个能够领导的人,是天才,那怕他一个字都不认得,但是一举手、一投足,处事之间,自然合乎章法,这不是学理上学得到。我年轻时候常讲一个缺德的笑话,一个人的事业耍成功,天生要具备几个条件:「牛一样的健」,要做领导人,要能够比部下吃得苦,耐得劳,坐在办公室叫人家去做,那是不行的。「狗一样的贱」,只要成功,打恭作揖,陪笑脸,挨骂都没有关系。「猴子一样的精灵」,「狮子一样的勇猛」,「狐狸一样的变化」,「魔鬼一样的迷人」。比方你到跳舞厅跳舞,那么多女孩,打扮的漂漂亮亮坐在那里,我们不见得注意。可是有个女孩子一走进来,所有眼光都给她吸住了,这个女人以当舞女来说就是成功的。你说地好在那里呢很可能鼻子不对、嘴巴也不对,可是她一走过来,就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男人也是一样,有时候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人走过来,大家一看,神情就不对了。他的样子,好像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捅一刀似的。就是说,每个人天生的气质不同。同样地,一个当领袖的人,他自己要具备有领袖的条件,每个人身上,就是有那么股不同的气势。气势是什么要是翻成外国话,便讲不出来。学理上什么诚恳啊!什么老实啊!都对!但都先要自身具备有这种本质。才能造成气势,所以你看看发财的老板,个个都有他的天份,有他致富成功的原因,并不是什么博士啊,硕士的。   创业难,守成不易 当年有两兄弟到台北来卖菜,开始时一个秤都没有,那把秤还是他姑妈送的,自己在前面拉,弟弟在后面推,三十年当中财产累积到千亿以上。你仔细看看现在,由抗战胜利以后,在社会上站起来的人,每个人背后都有他成功的道理,这个道理不是狡猾,而是诚恳。由这个问题引伸下再谈一个人生的道理。 譬如一位大企业家,他的儿子都是大专毕业,还有自美国留学回来的,他的儿子有一次讲到教育和儿童心理,就说我爸爸是由艰苦中出身,辛辛苦苦创下这个事业,我排行是老大,任何人要和我认识,我心里知道都是有所为而来,我现在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呢?自己上菜市场,买个青菜、空心菜,回来自己炒给太太、儿子、自己吃一顿。我的孩子呢别人都晓得是某大公司老板的儿女,上学有汽车送,放学了也有车子接。因此,孩子们回来向他妈妈请求,再也不要派车子去接。希望他们能乘到公共汽车,便是一大快乐。 我的女儿、儿子,有时偷偷去坐一趟公共汽车回来,一路跳,一路跑的闹了半天,我今天坐了公共汽车啦!我听完了便说:这个!我完全懂,富贵人家的子弟,随便去野外,打个滚,和野孩子玩在一起,今天回来,比穷人家去了百货公司,回来都还高兴。你看人生的境界有这么多的差别。那么,我现在讲的这个事实,是答覆你这个问题,他说,我父亲是这样起来的,父亲现在把公司交给我,不能在我手里玩掉了。至于我的下一代,他玩掉不玩掉,那我就没办法,不管了,但我总不能让他在我手里玩掉啊!不玩掉要保持这个东西,就困难了,比如作战,不能只靠防御,最好的防御就是攻击。我们也是一样,只好向前发展。但是不断发展扩大的结果呢?人为事忙,不胜其累。又造成另一种矛盾。有个人讲得对。他说:叫他留一口饭给别人吃,你有财力,可向各种市场发展,但要留一口饭给别人家吃啊!别样样做了,反而招来反面的因果,这就是人生的经验。 你刚才问的问题,我也不知道答覆对了没有?我是语无伦次,一讲就是长篇大论,最好你们来讨论,我听听看好不好?   人情世故,礼尚往来 洪铭赐(交大管理科学研究所) 问:我个人没什么工作经验,还在念书,我一直有一个困惑的问题,总觉得中国人好像事事讲人情。「情、理、法」,情摆在第一位,这种情形在少数两个人相处还好,但扩大到整个社会,一个国家政策的推行,就产生了阻碍,比如法律常常为人情所扭曲,是不是中国的民族性就是这样,有何解决的办法 答:先答你这个问题的子题,中国人讲人情,很重要,但不是一般你所了解的这个人情,中国人所谓「人情世故」是指了解人的情绪思想的常律及其变化,而懂得应对得当。不是说,专走后门,弄一根火腿,前街送到后巷,后巷转了半天,还是转到我的手里,把这样叫人情,完全曲解了。 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人情世故,人有情绪,有他的需求,凡事联想到他人的需要,推己及人,相互谅解,互通有无,这个叫人情。譬如说,我有个朋友,彼此交情好得很,有一度他有一个人要求我为他办什么。我就告诉他,这件事绝不可以这么做,他误会了,跟我不交朋友,那我们交情就到这里为止。公谊私情,必须要分得很清楚,应该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这也便是人情世故。 你不要看了仁义、道德、人情等名相给唬住了,为什么孔子提倡仁义道德、提倡孝道,这是告诉你,这个民族性偏差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路上去的太多了。几千年来如此,现在还是一样。释迦牟尼为什么在印度提倡众生平等,印度最有阶级歧视,最不平等,所以他高呼众生平等。你知道吗西方人为什么提倡自由,因为当时中古时代的欧洲最没有自由。你们要是懂得这个道德,你们可悟到人生的道理。一种教育方式,就像开药方一样,生了那一种病,就开那一种药,中国民族就犯了这个不仁又不义,不忠又不孝的病,也可说这个民族最不切合人情的实际。只要有三个中国人在一起,就分成了三派意见,痛苦极了。别的民族不一样,在自己家里吵吵闹闸,对付外人就不同了,会议上吵得一蹋糊涂,出去了还是两个肩膀搭在一起,喝酒去!同是议场的事,中国人就不一样,今天吵了,出门还蹬你眼睛,再不然暗里捅你一刀,真是不可理喻,所以人家的民族可以讲民主、讲自由。我们没办法讲,讲了一定要出大问题的。 最近常在报纸上看到外国学生的文章,说中国人讲人情,那是讽刺!这里的人还赞成说这个外国人写得好。这不是一笔混帐吗自己的文化都不懂。外国人批评说人情便是拿红包,请你吃一餐,坐坐咖啡馆,弄个火腿,过年时用绳子吊起来,前街送到后巷,我拿到送给他,他拿到再送给别人,别人拿到再送给我,转了一圈又一圈,那不是人情啊! 不过,话说回来,送东西也对啊!礼记上讲「礼尚往来:这个人情是:你来看我,我也去看你;你来过电话,我必须回个电话,这是讲「礼」啊!不是应酬啊!因为万一你来找我有事,我去看你也许能够帮上你的忙。我答覆你的问题就是这样,不晓得我讲清楚了没有。 我已经讲了一个多钟头,该你们来说说,这也是礼尚往来啊!   徐恒功(政大企业管理研究所) 问:我刚刚听了老师所讲,领导人大都是天份上就具备有领导的才干。我产生了一个困惑,我觉得:若领导人都是命定,那像我们这种天生非常鲁钝,不适合当领导人物的人,是不是永远只能当个技术员,管理管理些东西,若妄自期许,将来当个领导人才,就有先天的障碍呢?不知各位意见如何! 杜紫宸(淡江管理科学研究所) 问:我觉得并非一定如此就拿现代管理来说,老师提到这种领导或管理是普遍性的,它无所不在,既使在一件小事上也能表现出来。我想,我们纵然不能够做到大的领导人,起码我们在小事上,也能够有一些领导的修养。 师答:没有错,你讲得对了。他也问得好。告诉你们一个哲学问题,所有的人乃至于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领导的心理,都想人家听我的,你们研究看对不对!所以普通的人,领导儿女,(众笑!)真的,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希望(或许是弥补自己从前失败的经验)寄托在儿女身上,使得儿女被压得透不过气来,造成教育上的偏失,这个错误的引导,家长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所以,注重修养的人就要知道,把自己这个自私的心理去掉,这样就是圣人了。这位同学讲得对,所谓领导人,每一个都是领导人,领导对象的大小不同而已,至少你们将来结了婚,还可以领导儿女,从心理学上讲,有许多家长,摆副父母的权威,无形中自己下意识就是那个领导欲作祟,结果把儿女的教育搞糟了,搞坏了。所以,刚刚和你们讲领导的天才是讲大的方面。譬如说,你们出来负责一个工厂管理,本身也是领导啊!顺便讲一个工厂管理的故事,这些经验多得很。我有一个口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如现在生活一样,从小在家庭里吃饭,每餐都是好几桌,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好像受到「盂尝门下三千客」的遗风。现在我还是这个作法。人碰到吃饭很自然嘛!我现在很忙,人家跟我谈事情总是在吃饭时候,饭也吃了,话也谈了,大家走了,不浪费时间,不是很好吗? 谈回正题,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到工厂做事,负责管理女工,女工调皮啊!比男工还难管,「男工好打架,女工爱调皮。」有事没事来跟你撒娇,光这个你就吃不消,尤其是轮到夜班,怎么睡觉呢戴个黑眼镜,到处转,这边正在做工,再到那边转,要睡,找一个墙角,一块三角式的墙角,一靠,黑眼镜戴着,由这个角落,四面部可以看得到,实际上是站在那里睡觉,别人以为你都看得到,这个办法很妙,但是你不能睡太久,稍隔一段时间还要去转一转。可是光是严格的管理,是不行的,另外待人要有恩惠,这个恩惠难了!老板没有规定你应酬啊!你看别人口干,水不够,赶紧自己烧啊!烧好了,赶快叫,好像有一点示恩,故意卖交情的喊:「嘿!我茶给你烧好了,赶快来喝,热的。」其实你真替人家服务,何必表功呢?但是这个地方你非表功不可。说到这里,你就懂了当个管理人要恩威并济的道理。   入门休问荣枯事,但看容颜便得知 杜同学再问:刚刚听南师说到如何当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时,提到年轻人在政治上也要多看看,多多学习,我想这一点是在座大家平时常忽略的,是不是可以请南老师给我们指示一下入门的基本方向。 师答:暂不管现代的政治啊!你们先看看古人编辑的历代名臣言行录,历代名臣奏议等书。道德方面,古老的有一本书叫五种遗规,也要看看!古今中外名人的嘉言录,都是宝贵的经验累积下来的,未来的时代,你们要开创事业都要注意。衣冠、仪态啊!连同走路都要学,现在的教育从小就教坏了,所以这一辈的年轻人,连话都不会讲,古代的教育先从洒扫、应对、谈吐、待人接物上训练,「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这个衣冠仪态很重要,这不是说穿我身上的长袍这个格调,而是穿你们自己的,清洁、整齐第一。出去,让人一看,印象很好,一瓶花一样,总要插好一点嘛!常常看到现代青年人的穿着,好好的衣服穿在身上,东一块,西一块,就像什么印象派的图画一样,莫明其妙。办公地点也一样,桌上乱堆,堆得一踢糊涂,都是懒啊!懒得整理啊!一个公司看看办公室干不干净,已经看出一半了,从小看大,看它没有生气,就没有发展啊! 我看人很多,古今中外成功的人,都有他自己一套格调的,而且都很严肃,生活上有他常常严谨的一面,这点值得大家多多注意。 像我们十七岁出门,碰到几个动乱的大时代,在家时样样都富裕,出门以后,到处闯荡,我的个性啊!向来不求任何人,那怕是朋友、同学、长官,一封介绍信,一张明信片都不肯要用,要自己出去闯,那各式各样的苦头,连带种种的经验都来。经验多了,我们觉得到每个地方,大家都欢迎,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什么身份。比如说今天我去看一个人,一打招呼,谈几句话,一看脸色不对,讲话不对。「入门休问荣枯事,但看容颜便得知」察言观色,马上知道了,就走了,避开了。晓得人家心里不高兴,还在那里死皮赖脸的等,你给人家印象更不好了。有时,一到那里遇到吃饭了,主人殷勤的招呼,喂!来!来!吃饭,「吃过了,谢谢!谢谢!」等他吃完了,话也谈过了,出来实际上肚子里饿得很,口袋里一毛钱都没有,挣个面子,总不能给留下一个坏印象,好像我来吃你的,揩油的。这些是年轻在外面的经验,为了达到做人做事成功的目的,你的印象不能被人家搞坏了啊! 在外面做事那么多年,有时候也借钱啊!求人须求大丈夫。好朋友,问他借:有钱没有,我急要钱用。没有!你去帮我借!这是好朋友。不是我有困难,等人来追问,可怜我,这个我不干!总之,作法上要分清楚,取舍之际,像用兵一样,应用之妙,存乎一心,你们好好去揣摩吧! 以前一个老辈子的朋友告诉我:「倒楣时,勤剃头!少懒睡!」一大早起来,抖擞抖擞精神,头发理得整整齐齐的,弄高不要覆着额头披盖下来。脸上不发光,抹点油,没饭吃,多吸几口气,把气色弄好,神采奕奕,给人家见面有一个好印象,不要摆副倒楣求人的样子,求职时低着头,讲话都讲不出来。年轻人,应该讲话就讲,慷慨豪迈,错了没有关系。对不起!我不懂,要有这个气派才行。 你们很乖,都很好,但只能做人家的部属,给人家用。由满清时的北大开始直到现在大学,大学生毕业第一名的,统计起来,有几个人做了了不起的事业呢另外能够在政治上、社会上创业,有大成功的人,又有多少是很高的学历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包括过去的状元、翰林,学历高的,只是做人臣下,听命而已。换句话说,不过是皇帝养着玩玩的,今天皇帝高兴了,你的诗好,作一首,我看看!快写一篇文章,我看看!但政治上真正有作为的人,那就不一定如此了。譬如满清三百年出来做地方官的,不问你是不是进土、状元,只问你能干不能干,甚至于贪污一点都不管,因为你贪污有限嘛!你贪污一千万,而你真能够为地方做事,给地方老百姓的利益就不止是一千万了。那些当领袖的人,高明得很,他也晓得谁会贪污,就给他贪污,他会办事啊!贪污过份了,满门抄斩,收归国库,还不是回到国家来。另外那些道德好的、学问好的,坐在那儿不会办事,有什么用呢?说到这里你们就懂得了政治上应用的道理。   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乎 徐恒功问:孔子说:「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那是如何解释呢 师答:这是个大问题,譬如说:一个人讲话要有信用对不对做事要尽心尽力,最后把结果告诉人家,对不对好了!比如说国际上的外交,那是利害关系的权衡,随时都在调整,不是呆板的「言必信,行必果」一句话了,因为他是以国家的利益、全民的利益为前题,有时守不得小信啊!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讲的是这个道理,但是人无信不立,人与人之间还是要讲信义。   四书五经就是最高的谋略学 徐盛育(台大商学研究所) 问:老师刚刚讲到诚是最重要的,但是我知道老师编了一套正统谋略学汇编的书,诚与谋略这两者,不知做何解释? 师答:「诚就是最高的谋略」啊!(众笑!)那很不简单。我只是把一些重要的古书集中起来,因为看到社会上很多人喜欢讲谋略,什么厚黑学啊!鬼谷子啊!这些对社会青年坏的一面影响太多了。其实,四书五经就是最大的谋略,你要讲谋略,诚本身就是最大的谋略。 再问:我本来以为老师对这一套书非常注重,所以编了这一套书。 师答:谋略学汇编这套书内容你看过吗这些都是好书啊!真正的道德就是最高的谋略,最后成功的,还是诚心的人,刚才我讲过,现在时代讲谋略,讲头脑,一个比一个高明,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人,你觉得任何人都比你聪明,那你就成功了。 陈明德(交大管理科学研究所) 问:请教南老师,刚才您谈到每个人天生有领导欲,由于这些潜意识下的领导欲作祟,使得现在的中国人不能合群,每个人都想当老板,那么一来,既不能合作创业,更构成不了整体的力量。从这里导至一个结论,就是不用人才。因为人才在这里把技术学完了,就跳槽了,以至于说,历史上常有领导人只用奴才,因为历史上的治乱,也就是人才用多了的缘故。不知道这个结论对不对! 师答:我不是说不用人才,或是说人家讨厌人才啊!我是说这个时代根本找不到人才。 所以你们看,讲话之难,听话之难,再重覆一遍。现在的社会现象,不是说是人才就会跳槽,同这个不一定有关系,真正人才是不一定会跳槽的,对不对!   两个中国人,三派意见 我刚刚讲中国人天生有许多的大毛病,昨天一个老朋友来这里讲演,讲演完说到中国的前途,他十分的担忧,提到郑孝胥讲过的一句话:「满清亡后,亡给共和;共和亡了,亡给共产;共产亡了,将来亡给共管,北方属于苏俄,南方属于美国。」对未来中国的命运,大家也很担心,接着说我们这个民族性,愚、蠢、脏、乱、奸、猾、懒,又好高骛远,这一个经验得来的看法,也很有道理。刚才我讲过中国为什么提倡仁义忠孝,都是针对这个民族的劣根性所下的药方。礼记上讲「敬业乐群」,这四个字就是几千年来教育的宗旨,敬业就是对于职业要尊重,给你的任务,你要重视,要尽力去达成。比如说做生意,就要把生意做好,要写文章就要把文章写好。乐群就是团结,怎么团结呢从你自己做起,从每个人的修养做起,自然就会影响开来,要求别人做到而自己不来,都是空话,不可能的。 你看朱博士坐在那里,他在美国住过十几年,以他的观察,美国人散漫得很,但是非常合群;美国人笨,但因为他笨,他愈听意见,大家的意见,集中了照办,所以人家成功了,我们呢,个个都太聪明了,两个人在一起三个意见,聪明到后来,谁也不听谁的,一事无成。 中国人几千年来(包括全体黄种人,连印度人都包含在内)遇到团体共同利益要遵守某些共同决议的规矩时,他心里便矛盾得很,嘿!他开始讲个人自由主义,好!你就给他个人自由吧!他又来一套理论了!「我们大家要全体一致啊!」然后在那边高喊你们去呀!背后自己在那里等……就是这样,你看有什么办法呢一件事交给他,他就交给很多人去办,自己坐在那里吹,坐享其成,这就是黄种人无可救药的个性。所以,做事业要成功,有个要诀,像在前方带兵作战一样,愈是危险,我上!我冲上去了!来不来是你的事,即所谓「后其身而后身存」先之!劳之!的道理。你们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痛苦的!我来。困难的!我来。下面的部属自然听你的了。不过,话说回来,假如你带的是一批猪,你上你的,他还是不上,你就是把头给杀进去了,猪还是在那里睡觉,那你就要看情形啰!做人做事难呀!做学问要会活用啊!   日本第一吗 徐恒功问:现在一般讲企业管理的,或做生意的,很多人都喜欢引用日本人的作风,同样是黄种人,为什么彼此有这么样差别呢 师答:你不要说下去,我先答覆你,因为我这个人太急性,(这是我的毛病)所以听话没得耐性,人家一提我就懂得。现在一般想学日本人,日本的企业管理的确有一套,但日本人工商管理成功在那里呢「军事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败仗打下来,日本人训练的这批军官放在那里呢转到工商业来了,这批军官就是现在日本企业界中坚的老干部,这些人一到工商界,完全采用军事的方法,带领工人就像带领自己的部下一样,整个公司的职员变得非常有责任感。另一方面把自己照顾部下的方法,和西方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综合在一起,因此福利办得很好,公司变成了大家的公司,彼此休戚相关,自然也就成功了。 我们现在很糟糕,骨子里充满自由民主的思想,外表又要谈管理,弄得四不像。那么, 日本那一套模子,拿到台湾来是用不通的,民情两样啊!日本的军人是绝对服从的。在第二次大战初期,日本军人的服从性,几乎做到他说大便是香的,你不能喊臭,他沾一口,你也要跟着吃,这是领导,当时的日本就是这样起来的。他们现在讲打坐(静坐),因为现在工商文明之下,生活紧张,人心乱了,所有经理级以上的都要静坐。从前日本人一个上尉要升校官,都要到庙子去学三个月静坐,现在用到工商业界来,又是用对了。这样一坐以后,修养好了,效率也高了,公司可以更加的扩展。你问的,是不是这些问题。 答:是的,谢谢老师。   小经理的大烦恼 蔡其勇(时报记者) 问:我非常赞成南老师的教诲,一个管理人才有他的天份。然而在人生中一个人能不能成为拥有者,或者他这辈子只能做一个经营者;或说一个经营者,将来有没有机会成为能呼风唤雨的大企业家,这是从事企业者心里上一个共同的冲突和矛盾。 我觉得企管是一个新兴的阶层,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许多年轻的企管毕业生,很快的成为一个单位的主管,但他表现出来的管理行为,是不厚道的,也可以说是比较刻薄的,他一直竞争想更接近权力的核心,但是经营者本身与拥有者毕竟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因此他可能在失望之余,或为保住自己的权位,反过来,压制他的属下或职员,这是我一个很大的疑惑,想请教南老师。   大橇手经商,小橇手吃瘪 师答:我现在零碎的总答你们几位的问题,也算是作个结论。不成条理,也不讲系统。 第一个问题,商人也好,生意人也好,人就是人,只是职业分类的不同。三教,大家都晓得是唐朝以后儒、释、道三教,九流指的是社会职业的九个阶层,一流皇帝二流官……最末叫化子,反正把它变成一个圆圈,皇帝与讨饭是一样的,这是中国圆融的哲学。 佛家的哲学呢「王盗并称」帝王与土匪两个合在一起,一个是公开的明来,一个是不合法的掠夺。「商盗同流」一个明骗,一个暗骗而已。说到行商,做生意还真难啊!能够使你高高兴兴的,把你口袋里的钱,统统送到我的口袋里,奉献出来,绝无怨恨,这个多难啊!今天世界的趋势,比如美国来讲,仍是经济的力量在左右着。第一流的人才去做商人,第二流的去学科学与政治,第三流的才来搞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讲讲历史、东方文化……等等!这是本末倒置的现象,以后还要更严重。 你们学了工商管理,但是今天就大家所谈的,恐怕思想上都仍局限在工商管理的领域里,换句话说,是准备给老板用的,真有志气的人就会想到,我如何做到我是老板,不管是当政治上的老板,或企业界的老板,总是自立的在社会上站出来啊!   一个闻人的三句名言 你们都欣赏杜月笙这个人,他不是读书出身的,但有一种温文儒雅、老老实实的神态,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后来做了社会的闻人,他就是有这个包容三教九流的本事。因此,他有三句名言,他说:「第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南方话讲有本事就是能干。没有脾气不是没有个性啊!第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脾气比谁都大。」 真的,一等人,有本事、有学问、又能干,所谓没有脾气就是说不随便发怒,不为情绪所迁。二等人,就是普通一般人,古今中外都一样。有本事,一定有个性,有脾气,但是真正的大领袖,没有脾气,所以他能容纳一切。末等人,本事是没有,个性强得很,这种人多啦!   古代商人 古代呢你看春秋战国很多商人救了国家处理国际大事。第一个把商人的地位提出来,最重视商人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头,提到第一个商人--姜太公。中国早期的盐业,利用海水晒盐,是姜太公的创办,齐国是他的后代,四百多年来都是财富国家。当时孟子、公孙龙子……等人,哪一个不是跑到齐国去游说的,等于现在的学者,非跑到美国去不可。财富大,待遇高嘛!第二个人物是子贡,孔子的学生,他一出门,一列列的车队,排开载的是黄金、玉帛,派头大得很,来往当时各国之间,与当代君王们都是分庭抗礼的。中间提到中国上古矿业界名女人巴寡妇,巴清。四川人,开矿起家,在当时富甲天下,像秦始皇这种任何人都看不上,都要杀的人,为了跟这个巴寡妇见个面,特别开辟一条马路,从四川把她请来,对坐而谈,这不是工商致富抗衡权势的力量吗? 商人中买贱卖贵,致富千金最高明的吕不韦,也是秦始皇真正的父亲,在赵国邯郸一看到秦始皇的皇父子楚,大叹:「奇货可居!」这也是桩好买卖啊!弄来给他生个儿子--秦始皇,秦始皇称他为仲父,后来秦国几十年的政治更都操纵在他手里。晚年还养客三千,帮他写了一本吕氏春秋。不过,最后给秦始皇逼得,饮毒自杀了。这就是限于商人观念的关系,当时失去身份地位时,早应一走了之,走了之后,秦始皇不但不会杀他,后来也自知是他的儿子啊!   影响未来的两样东西:「武力」跟「钱财」 过去毛泽东常讲:「枪杆子出政权」,其实这句话是苏秦讲的。一个政权背后一定要有武力为后盾,可是武力起来呢!又要靠经济的力量。你看三国演义,刘备是怎么起来的,一毛钱都没有,靠张飞卖猪肉的钱呀!桃园三结义,招几个兵,买几匹马,就起来了。曹操呢他是靠他家族,给他出钱作资本,慢慢地也就起来了,没有钱行吗? 所以我常说,影响未来的时代有两样东西:「武力」跟「钱财」。十几年前,我到日本讲演,一百多个大学教授,几十个大学校长, 最后一定要我讲话。我只好先申明,我不代表我的国家,也不代政府或任何团体讲话,你们一定要我来讲,我讲的是我个人的意见。首先,我把战后日本忘恩负义的事实,痛骂一顿以后,我告诉他们,世界上两个东西最可怕,一个是刀,也就是武力,另一个是钱,也就是资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你们给军国主义冲昏了头,想以军事力量征服全世界,结果害了自己,害了中国,害了整个东方,害了全世界,这个恶果你们已经尝到了。现在你们最大的危机呢?自己号称经济大国,想拿钱来买通全世界,如果不反省,将来的后果比二次大战还要痛苦。他们问我此行对日本,对东京建筑的观感,我说:这个不稀奇啊!这是中国抗战两千多万军民血汗牺牲换来的,不是你们的功劳啊!假如依照我当时的建议:要你们日本赔偿,但绝不记恨你们的仇,若是日本还要再打中国,统统过来,等到了中国把你们分散了,然后像浙江一样最小的省,把一两个省移住到日本,你们也就完了。几个日本教授当时也笑着对我说,假如当时真的这样做,我们日本是统统完了。当然会后下来,大家仍是朋友,握手寒喧等等。   临别赠言两句话 总之,以上前前后后,乱七八糟的举一些例证答覆你们的问题,当然答案也包含在里面了。不一定讲企业管理,也希望你们不要只局限在这个范围。大丈夫创业,为国家创业,创出来后,有个目的,最后的财富,「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为社会服务,造福人群。 但不要学美国人的做法,美国人的社会福利怎么做,那是为逃税而设立的啊!但是你要救世救人,自己不站起来,靠人家怎么救! 将来的社会,仍是两样东西:不是武力就是钱财。最后,我要送诸君两句话:「求名于千载之后。计利于百代以还。」取法乎上,适得乎中。诸位同学千万要高自期许,「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绝不要只做末等人啊!!

南怀瑾关于南水北调的谈话,《再造中国》序言

南怀瑾关于南水北调的谈话,《再造中国》序言

时间:2016-04-27 09:01:10  来源:大风网站  作者:
南怀瑾,邓英淘

南怀瑾老师关于南水北调的一次谈话
时间:1998年12月19日下午四点
地点:香港坚尼地道36B 四楼
参加人员:南怀瑾,邓英淘,王小强,李素美,赵海英
谈话记录和整理:赵海英

小强:上次老师对我的谈话,我已经向英淘传达了。老师讲的要点是:应该筹办研究考察会,叫作“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参天”二字源于《中庸》的“参天地之化育”。意思是说,天地有所缺撼,人生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参与弥补天地的缺憾。因此,“参天”二字可以成为我们的标志。这个标题将来还要请老师亲自动笔写出。
怀师:今天英淘来了,可以当面谈,太好了。我知道你们都主张要快干,实干。

小强:我们对这件事是认真的。英淘从1991年就开始关心这件事情了。
怀师:前段时间,小强把你的这篇文章寄来。我一看題目是“再造一个中国”,心里想:你们这些小朋友又吹牛了,再加上当时正患感冒,就随手放在一边了。大约两、三个星期前,小强到这里来,问我看了那篇文章沒有,我说还沒有看,他就給我大概讲了一下,我回去马上就看,看后拍案叫绝!而且认为势在必行,非做不可。我心中已有数,此事非干不可!我知道你们沒有钱,所以马上叫小强来,我愿意个人先出一部分钱,做为活动经费。后来,秦晓和康典都来过,他们也很兴奋,都说要尽力支持这件事。
先问一个问题,你们怎么会想起写这么一篇文章。

英淘:这些年来,我们到西北地区做多次调查,对水的问题感受甚深。老师啊,您是南方人,又久居岭南之地,很难体会这些无水、缺水地区人民之苦,那真是一个苦旱之地啊!然而,这个地方的光、热、土、草、能、矿资源极为丰富,只要有了水,这里绝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例如,号称塞外江南的石河子市,就是王震将军当年带领新疆建设兵团,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建立起来的。
怀师:噢,这倒使我想起一首古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片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看来王震将军真是不输古人。

英淘:老师说得是,王震将军就是开发大西北的当代先驱者。要想对大西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就必须把西南的水资源与西北的光、热、土、草、能、矿资源结合起来。我记得1991年的时侯,《光明日报》曾经发表过一条消息:中国科学院综考会青藏高原考察队队员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即在青藏高原上,沿等高线把雅鲁藏布江的水以自流的方式引入黄河,经青海调蓄,输水到柴达木盆地,解决西北的水资源短缺,再经黄河进入内蒙古,输水到华北和东北,彻底改造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我当时看到这条消息,为之感奋不已。从此,就一直关注和留心这方面的进展。今年二月,读了《当代思潮》第一期“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之后,便斗胆写了“再造一个中国”一文。
怀师:噢,原来是这个样子。前两天,一位好朋友来,谈到到这个工程,也很支持这件事。他说,原来水利部老一辈水利工程人员各执一说,见仁见智。我马上问,这些有代表性的专家大概有多少,他说不到二十人吧。那我们就抓紧向他们请教,了解他们的意见,同时尽快成立一个参天水资源工程研考会,开展研究和实地考察。现在,主要的分歧在哪里?

小强:目前看来,对于以自流的方式,每年调雅鲁藏布江及藏南诸河近两千亿的水入黄河,争议最大。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怀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天下的很多事情,仅靠打笔墨官司,可能永远不会有结论,必须精思和力行。

英淘:老师说的是,这使我想起了林县人修红旗渠的故事。林县地处太行山东麓,那里以往也是极度缺水的地区。有的人洗衣服,只能用积存下来的尿来洗。苦旱至此,可见一斑。当时,林县人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于绝境中奋起,要修一条千年不坏的好渠,把在崇山峻岭间奔流的漳河水自流引入林县。当时不少人说这是异想天开,祖祖辈辈几千年都是这样苦熬过来的,要能修,早就干成了。杨贵为了让修渠的民工能多吃点粮食,不得已动用了战备粮,这在当时可是担了杀头的风险啊。有人对他说,这个渠要是通不了水,你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为此,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刻着“千古罪人”四个大字的石碑。时值1962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的工程都在下马。但林县人和林县的水利工程人员一起,勒着裤腰带,饿着肚子,硬是凭着原始的工具 — 铁锹、镐头、锤子、钢钎、箩筐和土制炸药,用了十年的时间,在崇山峻岭之间修渠三千华里,完成了这项林县亘古未有的水利工程 — 引漳水入林。国际友人称之为“人造天河”。前些天,电视台里播放了红旗渠的八集电视剧,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血性之人,观之泪下,心神往之。这又应了一句古话:“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那些人不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么!
怀师:以一县之力,几乎赤手空拳,积十年之功,成千年之业,壮哉,伟矣,善哉!佩服!佩服!三十六年过去了。今天以一国之力,总不至于一百年还干不成一件关乎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千秋大业吧?现在最要紧的是要行动起来,应该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党派出身,关心这个事,思考这个事,抛弃一切狭隘的学术门户之见,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来促成这件事。我们这个研考会,由我出头比较好,我这个人无党无派,一个老文人。中华民族,中国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们,几千年来始终想做、但又很难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水利工程!几千年前,有大禹治水九州,奠定以农业立国的基础。到了秦朝,有李冰父子造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后来又有隋炀帝开运河,贯通南北,遂促盛唐之业。今天有三峡工程,要等到以后看出效果。南水北调这是第四件,非做不可!举世誉之而不计,举世毁之而不顾。
这件事做得好,可以再造一个中国,对中国是大有利;即使困难再大,做不好,退一万步讲,还是可以利益黃河以北;再退一万步讲,也有利于西北;实在不行,再退一万步讲,可以改善西北高原地带和沙漠,可以利益整个青藏高原。此事有百利而无一害,即使出些差错,也不会造成大祸害,对国家其他方面沒有大的影响,而且又没有移民的负担,所以是非做不可!
自满清以来,金温铁路一直没有修成,我牵个头,把它修成了,金温铁路现在已经通车。功成身退,还路于民,这点我也做到了,做这种事情我是有前例的。这件事即使不成功,也是一件好事,一年以后,把这些材料都整理出来,也算是一个好故事。而且后面的人还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接着做下去。
你们先回去筹备这个研考会。研考会要把各种反对意见都列上去,详加讨论,兼听则明么!这样将来有別人反对的话,一看他们的意见已经讨论过了。所以,研考会一定要集思广益,克服门户之见,博采各家之长。第二,要展开研究,从民族大义,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把这件事的意义研究清楚,讲清楚。第三,要实地考察,一定要实地去看,不要弄成少数书生关起门来,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这件事情做起来,即使一无所成也是成功,毕竟开了个头,以后別人可以跟上。
英淘、小强啊,我送你们两句话:当时只是寻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


再造中国

《再造中国》序言:  调水问题
作者:南怀瑾

“拯救黄河、南水北调、再造一个中国”,这三个惊心动魄的响亮口号,初听起来,好象就是一件事,再经反复三思,却是三个不同的内涵,虽然可以混为一谈,但在事功的行动上,却有三个不同的理念,因此,在论证上,须从各个不同的观点出发,正如国内各位高明水利专家和学者们的意见一样,必须集思广益、求同考异、慎重行事。

拯救黄河
先说拯救黄河这个问题。其实,这也就是从汉、唐、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三千多年来的老问题。寻找历史文献的主要研究资料,从《山海经》、《水经注》与(公元初)汉儒贾让的“治河三策”以及康熙时期(公元1680)毕王孙的“治河三议”,仍然不失为最有参考价值。古代所谓的治河的意义,也就等同我们现在所说拯救黄河。希望大家不要认为那是古书古文,缺乏科学论证而轻易放弃,其实,这些古书和古文中,正有许多有关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关键,不可因看不懂便认为是迷信,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尤其有关治河问题,在清初康熙亲政的少年时代,他在宫廷的殿柱上,便写上“三藩、治河、漕运”是他当务之急的三件大事。所以在治河的历史上,也以康熙、雍正数十年间最重要、最繁重的政略大事,更值得反思参考。但从公元前廿三世纪开始,大禹治水,固然可说是代他父亲治水无功而赎罪,事实上,他是完全无私的贡献,他的治理黄河,导流入海,是为拯救万民的心情而从事。至于由汉初到清初两千年来的治理黄河,乃至隋开运河,以及明初的治河而兼治淮等作为,从广义来说,固然也可说是为国为民,但事实上,由汉唐到明清历代治河的主要的目的,只是为了巩固统治政权,用来运粮到京畿和财货上的转运。那和我们现在所提出拯救黄河的基本理念和目的,似乎相同,但却大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我看到的另一个资料,认为黄河断流、黄河淤塞并非就是大害,只要先从西北高原调水北流,然后分流灌溉华北、华中地区,其利岂非更大于弊。他的构思是从水土流失的长远处着眼,希望能够覆地翻天,变黄河下游为耕植生产的农田,这实在大大出人意外,应该算是现代中国的奇人奇思,不可等闲视之。但理想归理想,事实归事实,把理想变成事实,还要经过许许多多方面的科学论证,大胆的设想,不是完全没有他的理由。这是附带在此一提,属于将来后代的预言。

南水北调
再说南水北调这个问题,其中也有古今两者相同而又不尽同的意义。从汉代贾让“治河三策”的上策开始,他就是主张治河要循大禹治水的故道,引河北流入海。清初毕王孙的“治河三议”,也是主张恢复大禹治水的故道,要使南徙的黄河,重归引入北流的故道。
清初有关治理黄河北归故道之议的还有多人,如说:“禹后无水患七百余年。”“汉武时期,导河北行,复河旧迹,八十年无水患。”其他如刘献廷说:“西北乃先王旧都,二千余年未闻仰给东南,何则?沟洫通,水利修也。”“自刘(渊)石(勒)云扰,以讫金、元,千余年未知水利为何事,不为民利,乃为民害。故欲经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矣。”“不知水道之当详,正在西北。”诸如此类有关古人南水北调的意见,他们所说历史上有关河患的数据,虽然并不完全精确,但其目的是主张引河北流,比较可以保障减少黄河水患的观念是一致的。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南水北调,不只是为了减除黄河中下游决口的水患,同时为了彻底解决华北、西北、东北的水旱灾害,而且要变黄土高原和广袤的沙漠为绿洲。所以要调动西南高原长江源头的水量,迴流上引而注入现在的黄河,既可有利用于农林产值,并且有利于其他种种水利资源,岂只是减除黄河水患和沿河地区的干旱,甚之扩而充之,提升上引,开发西北,使沙漠变成绿洲,形胜江南,不是只为拯救黄河断流的干旱而已。这便是古今南水北调同而不同的观点,这一理解,大概不会离题太远吧。

再造一个中国
至于当今现在所提出再造一个中国的理念,与拯救黄河、南水北调,似乎就是同一个问题。事实上,再造一个中国的呼唤,并不是只为黄河断流和黄河决口的水旱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立国之道;首先须要着眼于千秋万代,然后才是考虑确定百年大计。环观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这个时空范畴以内求得生存,随时随地都包藏有内忧外患的隐忧,这是只能预防而无法避免的事实。大处着眼,从宏观来讲,我们中国现代开始的最大内忧,就是缺水和沙漠的扩展问题,极其紧迫地跟随我们的现代和后代。
因此,便有一群有心之士,和研究水利专家学者们提出拯救黄河和南水北调的呼声。如果我们综合理解了这些重大的观念以后,便可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缺水。换言之,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有些地区的国家一样,水的资源相当缺乏。水是养命的重要资源之一,水也是农耕生产和许多财富产值的根本资源,所以便有西线、中线、东线调水等呼声迭起。甚之,要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调水的构想各个方案的提出,当然不要误会这些方案是同于古代治河治水的“奏议”一样,其实这些提议都是学者、专家科学性的论证,听者有心,言将无过,真正行动起来,那是靠智、仁、勇具备的大德者来推动,才能完成一代千秋不朽的事功。

天一生水问题
当我随笔写这篇乱谈文章的开端,同时也在仔细研究现在埃及、以色列,甚之,南非等地引水调水的问题。忽然又接到英淘、小强的电传催促说,书已完成;要我写序。这可为难了,我是个老顽童,胡吹可以,要我来真的,那就要我出“佯相”了!因为我正在想,世界上水从那里来?根据一般自然科学的说法大约有两种,一是说水是从大气圈与光合作用变化而来;一是说火山爆发岩浆冷却以后变成水。我不懂科学,更不是研究科学的人,但对这种说法,好像就是我在十二岁左右的童话知识。据我读中国古书的所知,水、火、风、雷(电),都是从自然界真空动静变化的化合所产生,这方面的传统科学旧理论,其实不少,而且相当深刻,只是现代人盲目地扬弃古老传统的科学理念,并无深入的运思研究。现在世界上人们争说调水,都是从地面上现有水量多的地方来打算。为什么自称已达到精密科技时代的现代人,不用重赏资金鼓励科学家们去研究大气层的温室效应,改变地球物理的内在地热,变更地面环境和大气层的温差,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做到“云腾致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却仍然和古人差不多,在靠天吃饭,靠地喝水呢?我想调水果然重要,赶快成立一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向天调水的科技机构,设法彻底解决全人类不被水的贫困所困,那是更为重要的事。中国人才济济的科学家们,决不会比别人差,因为国家社会并未为这个课题而高悬重赏,登坛拜印,所以没有科学家出来向天调水,敢为天下先吧!
附注:“天一生水”是易经象数学对天地自然物理变化的基本科学原理。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等等。


后 记
1998年11月,南怀瑾老师看了我们写的一篇关于南水北调的文章,十分重视。后即邀我们面谈,详询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嘱不可浅尝辄止,应当把研究的深度推进一步,并且要与实地考察、诸家卓见相互印证;老师还慨然应允对本项研究给予资助支持。
之后,我们遵照南老师的意见,于1999年1月邀请有关同道筹组“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为了便于深入研究,成立了“水利资源调配与国土整治课题组”,开展了专家访谈,资料收集,编辑录入,编写访谈纪要,情况综述,研究报告,编印《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工作通报》,召开各种研讨会,拍摄编制影像资料等等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徵得南老师的同意,于4月底将课题组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修订整理,是成此书。项目研究经费系由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和粤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资助。
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南怀瑾老师始终非常关心,多次给予指教,课题组还得到了“参天水利资源研考会”诸位同仁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他(她)们是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李真吾女士,香港大学教授赵海英博士,台塑美国公司杨定一博士、王瑞华,彭马会计事务所彭嘉恒、马有慧女士,南亚投资管理公司南国熙,(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侯承业博士,比利时银行朱守正,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秦晓,中国光大总公司孔丹,粤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康典,《中国税务》杂志社张木生,北京惠泰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李三友,中央电视台刘靖、廉耀,《经济体制比较》杂志社肖梦,《了望》周刊姬斌,海南航空公司陈峰等等,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如若没有这些关心中国水资源调配与国土整治事业的前辈、同仁的热情支持,本项研究要想取得任何一点进展,都是不可想象的。
全书的整编、撰写分工如下:谋篇布局的策划设计由邓英淘、王小强、梁中锋负责,导论由邓英淘、王小强撰写,第一章由邓英淘、杨双撰写,第二、三章由杨双撰写,第四章、第五章由邓英淘撰写,第六章由邓英淘、王小强整编,第七章、第八章由崔鹤鸣撰写,第九章由邓英淘整编和撰写,第三篇附件一由张木生撰写,附录的有关材料由邓英淘提供、王小强整编,结语由邓英淘、王小强撰写。最后由邓英淘、王小强编校全书。
全书的资料录入、打印及部分编辑工作由课题组成员薛玉炜、杨莹、王颖琦、吴宁完成。
这本书只是一个初步的成果,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希望在前辈、同仁的支持鼓励下,发扬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与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人民一道,继续探索。

超龄社会真的来了吗?

超龄社会真的来了吗?

时间:2018-05-15  来源:国兴资本  作者:宁向东
来源:国兴资本  作者:宁向东

超龄化社会

中老年现实困境
前几天,我去医院看病,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母亲70多岁的样子,女儿也有40多岁。母亲的心脏不太好,心电图变形得没法看。
医生希望她吸半个小时的氧气,然后再做个心电图,如果明确没有大事了再回家。
女儿却希望母亲回家吸氧,并且说单位只有她一个人,她必须要及时赶回去。医生用纠结的目光注视了母女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留下这对母女。
我望着目光复杂的母亲,也看到女儿匆匆跑去交费的背影,在想:作为一个老板,没有人会愿意聘用一个经常离岗的职工。
女儿要回去上班,也是她职业化的表现。但是,如果这个女儿真的把犯了心脏病的母亲单独留在了医院,那她还算是“人”吗?
这些天,我不时地在想,在未来超老龄化的中国,又有多少人会陷入这样的纠结之中呢。

超龄社会真的来了吗?
我在清华教的一门课是“战略管理”,其中的一个内容是要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作分析。我常常对学生说,未来影响中国人的最大变数是“超老龄社会的来临”。
从这个话题谈下去,我常常劝学生要“珍惜、并且过好当下的每一天”,特别是对于那些30岁、40岁的学生。
我说:“现在你还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还可以做生活的主人;而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你将逐渐丧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权”。
作为老师,我不能说出什么“及时行乐”的话。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和过来人,我十分清楚未来二十年之后,对于当下30多岁的这代人、以及他们的儿女们,将意味着什么。
过渡老龄社会的来临,将会挑战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甚至挑战我们的伦理。
当你的父母住院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白天上班、晚上陪床?你请个护工照顾病人(假如你还请得起、请得到),而自己只是每天过去看一下,是不是不算孝顺?
当你的父母已经年过七十,还要去上班工作的时候,你是否应该阻止他们?甚至,你是否还希望你的孩子在经过残酷的职场竞争同时,带着一腔疲惫,还要为你再多生一个孙子或孙女?
前几天,我和朋友在外吃饭,席间谈起了老龄化的问题。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在场。
他对大家说,他爸爸和他闲聊时,讲起如果有一天他爸爸如果没有了意识,不要插管,不要上呼吸机,只希望能有尊严地走掉。
他年轻,完全不能理解父亲的话,而我们这些有点经历的人却不能给他特别清晰的建议。
一些朋友赞同他父亲的话,也有另外的朋友反驳说还是要救到最后一刻,并讲起自己是如何用呼吸机等手段将父亲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故事。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中年总是不期而至。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多数独生子女来说,他们没有直系亲属和他们共同面对超老龄社会的来临。
也许在他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超老龄社会就悄无声息地把他们拖进一场完全无法掌控、无法自拔的艰难时世。

中国正加速进入“超老龄社会”
过去,我们到日本旅行,常常会嘲笑端茶倒水的都是老头老太,而我们哪有那么大年纪还在从事服务行业的。
然而,最近几年,你是不是觉得中国的保姆也不好找了,并且,保姆的平均年龄大了,保姆的工资上升得很快。
这就是信号。
因为与很多行业相比,保姆是刚需。保姆不好找了,老了、贵了,就体现了基本的供求关系,而藏在这种关系背后的就是日益老龄化的人口结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可被称为老龄化的社会;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4%即可称为老龄社会;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20%,则可以被称为过度老龄社会。
从我国最近的两次人口普查的情况看,某些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大约在五年前就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的阶段,而且,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逼近“过度老龄社会”。
我们说的太宏观。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你也可以用自己家里的情况,作个类似的盘算。
我有个学生今年40岁。他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夫妻两个人。上面双方父母都健在,60岁左右。
再上面有三个老人,80多岁,但叔伯舅舅众多,大家共同照顾老人。隔代的事情基本不需要他们操心,而且,下一代的两个小孩也是父母帮助带大。
我们把时光向后推20年,推想一下这个家庭在2036年的场景。
我们假定中国人预期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在2036年,学生的家庭结构就变成了最上面一层、父母、岳父母这4个人应该多数人都还健在。
然后是下一层,我的学生两夫妻,都在60岁左右。下面的两个孩子,30岁上下,至少有一个应该结婚生子,形成了第四代。
在这个家庭大约10个人中,有收入的7-8个人,所以,如果没有大病之类的问题,只要不在北上广深买房,正常生活应该不是大问题。
但是,这个家庭的年龄结构是有很大问题的,人口学上叫做“赡养比”,大约是四个人要照顾六个人。
最理想的,是最上一层80岁左右的人没有慢性大病,并且生活能够自理,这是不知道几世修来的福分。如果退而其次,即使有人生病,80岁的这一辈人能够自己解决,或者在别人的简单帮助下可以自己解决,这也是家庭之大幸。
不过,一般来说,这一层人总会衰老,有一个无法自理的阶段。如果有一个人生病、卧床,属于需要他人照顾的状态,这个家庭就会比较困难。困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在于精力上不足。
2036年,我学生60岁,他太太略小一点。正常的状态下是应该还在工作。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应该还在工作,是指他们还没有到达退休年龄。
将来会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已经无法工作了。他们需要回到家庭,照顾家庭,因为他们无法找到保姆。

超老龄社会带来的三大问题
过去有一句话叫做: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
这句话不准确,应该改成: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阿姨,是保姆。
前几天,一位日本留学生告诉我,每年日本返回家庭的辞职人数大约在10万人以上,日本目前的总人口不到2亿人。
而20年后,中国的高龄人口大约不会少于3亿人。所以,我猜,我学生两夫妻大约在他们55岁之后,也许要花很多时间去照顾他们各自的父母,这个阶段也许会持续20年。
当我的学生无法帮他自己的孩子带孩子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就要和自己的配偶独自带大她们的孩子,他们同时还要在职场上拼搏。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挑战。
在那个时候,一对年轻夫妻要独自照管两个孩子的情况会比较多见。
我的学生说,他将尽力保证自己的健康,在60岁和70岁的二十年接受挑战,迎接新生命、送别老生命。
学生说,照管好最上和最下的两代,是他和太太的共同目标。
他说,也许会有人把他的时光记录下来,写一本《新四世同堂》。
我很敬佩他的规划和献身精神,但我更祝福他在将来的十年,为自己活一下。
一些家庭可能没有这样幸运,处于中间力量的60岁年龄段的人,主要照顾他们的长辈,这样,也就较难顾得上帮忙带下一代的孩子,孩子们需要自己想办法。
也就是说,会出现像我小的时候那样,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后就会被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母亲每天要去幼儿园给孩子喂奶,或者干脆吃奶粉。
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在我学生的家庭里,都有着体现。我的学生一家,可以说是这个超老龄社会的一个缩影。
第一,是老龄人口的高龄化人群比例过大。以我学生的家庭为例,有一半以上的人是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到三分之一。而最难的时候,是老的很老,小的很小,且这些需要被照管的人数超过一半。
第二,是未富先老,这也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几乎家庭中的所有老龄成员都有收入,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只有我学生的收入高一点。其他人在退休后的收入都不足以请得起一个全时的阿姨。
未富先老,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
当老龄化的水平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后续影响是相对弱一些的;而当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的水平,老龄化会严重制约后续的经济发展。
所以,我常说,虽然从曲线上看,中国的老龄化阶段很像20年前日本的情况,但中国的老龄社会和日本的老龄社会将不是一回事。“未富先老”和“先富后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国家的人口负红利不至于太大,总和生育率应该接近、甚至超过2,也就是说一对夫妇至少应有两个孩子。200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低至1.3,目前仍在2以下。
第三,就是下一代人的生育问题,也就是目前10岁左右的那一代人的生育问题会变得非常突出。
如果这一代人不尽早结婚,不尽早生育孩子,则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会拖上很久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如果这些孩子们早结婚,早生子,多生子,则他们养育后代的生活压力会非常大。
也许我太悲观了。中国有句老话,子孙自有子孙福,但我总觉得这很阿Q。最近,老听人说因为科学进步,未来我们都会活到120岁。
不知对于将来过度老龄化的中国社会,这到底该算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South Teacher and the 18-acre land of the Laotai Temple

South Teacher and the 18-acre land of the Laotai Temple

Time: 2017-02-14 Source: Author Nan untold: check Xudong
Original title: Laotai Temple and 18 acres of land
- Excerpt from "The Endless Nanhuai"
Author: Charles Xudong
In 2010, I was transferred to the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Qidu Town by the Transportation Director of Wujiang City. One day after the appointment in late August,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 hall to visit. Nanshi told me about the history and allusions of the Qidumiao Port that he knew. I suggested that I should look at the local townships and local history,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mining, and let me not let down this land.
Nanshi also talked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temple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temples, the temples flourished, the history said: "36 溇, 72 ports", the temple 庵 Pavilion row upon row.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is the old site of the "Lao Tai Temple", which is a fisherman along the south bank of Taihu Lake. It was built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 to commemorate the good deeds of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Qiu Laotai. . I didn't care at the beginning, only when this was Nanshi's popularization of some local humanities knowledge so that I could integrate as soon as possible. But after listening to the Nanshi, I didn’t dare to listen to it.
The story behind it must start with "18 acres of land."
After the location of the Nanshi site was determined, the land supply agreement was signed with the temple government of the temple, and the right to use 300 acres of shoal land at the edge of Taihu Lake was obtained in the name of East West Essent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Suzhou) Co., Ltd., and all the funds were paid off. Land payment. Later, the government built the Wujiang No. 1 Water Plant on the adjacent plot, occupying 18 acres of land, but no suitable plot can compensate, and the matter was put on hold. After the merger of Qidu and Miaogang towns, the number of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has not been resolved, and it has become a "suspended case." When I am a new official, Nanshi naturally has to remind me a few words: "The government must be honest, how can it be said without words?" Although I have proposed a number of solutions with the support of superior leaders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I have never been satisfied with Nanshi.
I can't figure ou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South Division.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space for the existing 282 acres of land to be developed. The South Division has never forgotten this 18 acres, just to remind the government to keep faith and act? I thought about it and linked the Nanshi to the repeated opening of the Laotai Temple. Suddenly, it was a flash of light, is it...
One day in September 2011, when Nanshi mentioned Laotai Temple, I said to him: "Mr. Nan, we are going to rebuild the Old Temple. The address is selected in the south of Taihu University Hall, just in the original site of the old temple. On the edge.” Nanshi heard the words very happy, and even said “good, good, good.” Then at the dining table of Building No. 6, he reached out and greeted the colleagues of several other colleges and gathered together and said, “You are coming over, I am going to work on the spot, I have something to announce."
Waiting for a group of students to sit down, Nanshi is very formal:
"The Secretary of the Book just told me that the Seventh Government decided to rebuild the Laotai Temple. I announced a few things here: One is the 18 acres of land owed by the government. We don't want it. No one can mention it again in the future. Another one, Deng Master ( According to: Deng Yanyan, Taiwan's famous architects) to help do the volunteer design work of the Laotai Temple.” Speaking of this, Nanshi turned to me and said, “You see, what else do I need to do?”
I know that Nanshi’s work has always been vigorous and vigorous, but this scene is completely unexpected. It is obvious that this matter has been in the heart of Nanshi for a long time, but it is waiting for me to express my attitude. I thought about it for a moment, and said, "Teacher, this 18-acre land, can you say it is 'don't,' but donate to the old temple, otherwise I will have pressure, others will think it is I offended you and made you angry."
Nan Shi smiled and patted my shoulder: "Yes, that's what it means." He said: "Look, we donated money, do we need to do something good?"
I said: "Of course, the money is not much. The teachers of the South Teacher and the University Hall must bring a head."
Nan Shi Shuang quickly agreed, immediately stated that he personally donated 1 million yuan, and told everyone here: "Everyone has a share, no matter how much, you must give merit to the Laotai Temple."
In this way, the first merit of Laotai Temple is the 18-mu land use right donated by Nanshi and 1 million yuan. Subsequently, Lu Songtao and Liu Meiying donated RMB 910,000, and Li Cixiong and Xiao Mingxi donated RMB 900,000. Liu Yanping Li Xiang and his mother donated 500,000 yuan, and other colleagues in the same school donated thousands and tens of thousands each, and raised more than 3.5 million yuan.
At this time, Nanshi did not forget to remind me: "You have to take the lead." Also said: "For the money, not much but the heart, one million, five million is merit, one yuan, five yuan is also merit ""
Later, my colleagues and I also donated a month's salary. Loc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masses also responded. In less than half a year, the start-up funds for rebuilding the Laotai Temple have been basically raised. I did not expect that the progress of the matter would be so smooth, and the historical suspension of 18 acres of land finally had a happy ending.
What surprised me even more was that, within a few days, the South Division asked the people to come to me to write the "Lao Tai Temple" and "Wu Taibo", which he wrote in advance, saying that it was prepared for the balance of the Laotai Temple in advance.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sent a letter to the town united front committee member Shen Yuanlin, which is the meaning and reason for the Nanshi to explain in detail the "Laotai Temple" and "Wu Taibo". One word, all condensed the emphasis and intention of Nanshi on the Laotai Temple.
Old temple
Wu Taibo

【南怀瑾老师】小时候生活读书的经历

【南怀瑾老师】小时候生活读书的经历

时间:2017-09-12  来源:  作者:南怀瑾
本文摘录自 《我的故事我的诗》

我是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生的,但身份证上同护照上都有错误,台湾当时登记户口都是乱的。你们不晓得,台湾当时有许多人一个字都不认识,户口却是德国兴登堡大学毕业,东京帝大毕业,我那样的同乡很多,实际上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是个挑煤炭的。因为三十八年才开始撤退,到了台湾以后五月才办户口。这些从大陆来的,我这些挑煤炭的老乡,不但一个大字不认识,国语都不会讲的,他们讲温州土话。办户口的那些本省区公所的服务员,也不会讲国语,程度也不高。然后登记,用台湾话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啊,你哪里读的书,哪里毕的业啊,他也听不懂,嗯,啊,哦,德国兴登堡大学毕业(温州土话的音调),就写下来了。有些到现在户口未改,还是如此,那些户口后来也改不了啦,所以有很多笑话。这都是在台湾的历史故事,你们都不知道的。

实际上我出生那一年,就是五四运动前一年,我十二岁的时候,那年在本地(乐清)的高等小学毕业,这一年是我的大转变时期。那个时候的学校是推翻满清后改的学制,我原是读私塾出身的,在家里读,所以有中国文化的底子。我常常笑,我这个文化底子,是六岁到十一岁学的,用到现在。我后来上过洋学堂,就是改制以后的学校啦,吸收西方文化来的。我也受过军事学校教育,也教过军事学校,各种教育自己都受过,都教过,但我认为都是浪费,一直到现在教育都是一样。现在中国文化教育制度,是推翻满清时候的制度,采用西方文化来的教育方法,浪费人的生命精神,现在我们自己也改不了。

像我个人的经验,也包括老前辈的经验,由六岁起到十一岁打下来的底子,虽然只读中文,只读古书,包括了历史、地理各种各样,但在后来几十年的应用就是这些。所以后来在大学上课我不带书本,只要带一支粉笔就够了,想到什么,讲到什么,都写得出来,用不着把自己的臭著作挟在手上,叫学生看哪一段,然后教了几十年还是那一本烂著作,这个是我最反对的。

后来我十一岁进高等小学,那个时候的高等小学,如果拿现在学制来讲,等于现在台湾大陆的小学六年级吧!那时我是插班进去的,当时高等小学年纪大的学生有二十几岁的,有些学问都很好,我是最小一个,考试是进不去的,因为还有英文啊,数学啊。我怎么进去的呢?因为我父亲说这个时代不对了,要去读洋学堂,就找一个很有声望的老前辈,去找那个高等小学的校长,校长是他的学生。说某人的少爷要进来,要免掉考试,就给他插班,所以我高等小学只读了一年。一进去什么英文啊,什么数学啊,我都不知道,只有拼命跟,跟得昏头昏脑,尤其我不喜欢读外文,什么ABCD,我说中国人为什么要学那个东西,可是还是要认啊,要念啊。

所以我高等小学十二岁毕业,倒数第一名,因为洋科目,都是拼命赶,勉勉强强赶到了,所以是倒数第一名。不过还有几个小学的老同学,他们后来学问都很好,作到教授的都有。讲起我当年,当时他们就是有点顾忌我,这个小兄弟不得了啊。

毕业以后,父亲告诉我不要读书了,高等小学毕业就好,读书的目的是认字,会写信就可以了,你不要出门,不要读书,家里饭也可以吃得起。可是我十二岁时家中已经很糟糕了,家道中落,为什么中落?这个里头有大事故,时代有变动,就不讲它了。父亲希望我一辈子作一个隐士,归隐在家乡,山上有田,一辈子不要出名。我父亲很欣赏隐士,中国文化里头有个隐士,后来写《高士传》那一种的。但是呢,我非要出来读书不可,父亲虽然很严厉,也只能随便我了。我说你不让我出来读书,我自己读,父亲就说:“好吧!那你到我们家庙上读。”

我们南家祖宗在山上修一个庙(井虹寺),我的诗集中第一首,井虹寺这首诗,是我跟父亲赌气,收拾行李背着书就跑到庙子。这个庙是个古老的庙,是我们南家家庙,只有一两个和尚。这个庙子好像是宋代开始,据说出过两代高僧,是得了道的圣僧。我父亲还告诉我,有一代的圣僧作一副对子在这个庙子,非常好,我现在常常拿来用,如下:

得一日斋粮且过一日
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

所以这一副对子也可以说影响了我一辈子,我现在跟你们大家相处,中国台湾香港到处跑,我差不多都是这个心情,“得一日斋粮且过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可以说我一辈子走的路线,是苦行僧的生活。

当时我住在庙子上,我们家族中大概每代都有一个人出家,当时这个出家的老和尚我叫他公公,因为他俗家姓南,没有文化程度,还有一只眼睛有毛病,烂的,一只脚是跛的,很可怜的一个人。庙子上放有很多空棺材,小的时候看到吓死了,我们那个地方人啊,有些年纪大的,把自己的棺材先做好,怕死了后代没有钱给他办后事。那空棺材堆在庙子后面,堆得很高啊,那个时候又没有电灯,青油灯一盏,到了晚上冷庙孤僧,就这么一两个老和尚。

我是一个小孩,才十二岁啊,在这个山上自己读书,到了晚上很可怜,棺材又多,我又怕鬼,怕得不得了。我这个公公和尚啊,天黑做晚课,敲个木鱼,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敲,我怕鬼就拉着他的和尚衣服,我说公公啊,快点,快点念完进去睡觉,我一个人不敢啊。当时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我从家里拿来的菜是荤的,另外有一个和尚也吃荤的,他的荤菜放在抽屉里头,桌子上摆的是素菜。那是一个很有名的和尚啦,专门出去放焰口,念经的。当家的和尚就是我这个公公,他是吃素。我的菜拿来吃几天,回家只去拿菜,过年父亲都没有准许我回家,虽然我是独子。所以我在山上读书,在那一年多当中,把一部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反覆地读了三次,所以对历史的事情比较熟,也是在那个时候打的基础。那个时候我家里一部历史书,全套带来了,古文都是没有圈点的哦,我圈点三道,先用白笔圈点,然后拿去给父亲看,给老师看,没有圈错,第二道才用黄色,有时候也会圈错,上下句子圈错了观念就不同。最后才是用红笔圈,所以自己对自己下过严格训练的功夫。

那时候我读书,程度是自修出来的啊。那个庙子旁边一条溪叫玉溪,我挂了个招牌,自己写了四个大字,“玉溪书院”,听说他们现在还帮我保留在那里。小时候爱写字,所以后来我到外面,对于这一段生活读书的经历,我很光荣。至于我哪里出身,就是玉溪书院,任何洋学校学历我都不登记。玉溪书院在哪里?我自己办的,我就是校长,我的出身,一辈子那么狂妄,玉溪书院四个大字,是我自己写的,写得很大贴在那里。

南怀瑾老师的几件小事

南怀瑾老师的几件小事

时间:2017-11-09  来源:云深不知处  作者:方放
【按】本文摘自 南怀瑾先生辞世周年纪念集《云深不知处》。文章记述了先生晚年的点滴片段,分别涉及先生的身边弟子、往来学人、普通访客、广大读者等远近不同的接触人群,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先生那种不分亲疏而一以贯之的无我与慈悲。

作者:方放
南怀瑾老师在其著作《禅海蠡测》中这样描写禅门宗师:“必也气吞寰宇,胸罗百代,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如寒潭秋月,无物可方者,庶几近之。”我以为,这段话正可以用来形容怀师本人,不过也只是“庶几近之”,因为对于怀师这样一位大宗师,语言文字实难尽述,毕竟还是“无物可方”。这里,我只是忠实地记录几件自己经历的,与怀师有关的小事,或许可以映现怀师的几帧侧影。

一、为初学者示范打坐
二零零九年九月十三日,我到太湖大学堂参加怀师主持的七日禅修班。由于没能接到提前上课的临时通知,我来到禅堂时,课已经开始了。当我诚惶诚恐、轻手轻脚地进入座位,却见怀师穿着一身黑色紧身衣,坐在高高的讲台上,正在示范如何打坐。这一幕,真是出我意料。九十二岁高龄的大师,竟然脱下长衫,爬上讲台,亲自为初学者示范最基本的打坐姿势。各种坐姿有何不同,七支坐法有哪些要点,其中又有什么细节和注意事项,怀师一一交代,一一演示。老人家毕竟已经年过九十了,这些完全可由学生们代劳,而他却坚持亲力亲为。怀师对待晚生后辈、对待文化接续,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尽心尽力。
次年,我在大学堂的“经史合参班”上,观看了当日怀师示范打坐的视频。视频中,怀师依然那么和蔼幽默,而我的眼眶却又一次湿润了。

二、为普通访客披衣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我们夫妻二人到大学堂看望怀师,同去的还有我的姑姑。怀师和我们共进晚餐,饭后上课,听怀师讲《指月录》,课后喝茶聊天。将近十点,大家起身告辞。没想到的是,怀师竟然从椅背上拿起姑姑的外衣,亲手帮她披上。姑姑是个普通人,那是她唯一一次有缘拜见怀师,但就是对待这样匆匆一面的普通访客,年高德劭的怀师竟是如此的亲切入微。
禅宗古德有云:“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什么是“不舍一法”?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为人处世不放弃任何一点善行,而怀师不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吗?有人说,怀师平常时时处处都在接引人、教化人。我感到,怀师又以这样一个动作,对我们作了一次深刻的开示。

三、用大白话写书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三日晚饭后,继续校订《孟子与公孙丑》书稿。同学读稿子,怀师一边听一边提出修改。原稿中用了一个成语:“输家纡难”,怀师要把这个词换掉,他说:这些书都是要留给后世人看的,几十年后的人们文字水平也许会更差些,所以不要用这种生僻的词,要尽量用白话。然后,怀师用一句大白话替换了那个成语。
社会上有人因怀师著述文字的浅白而质疑怀师的学问,殊不知,那正是怀师不顾世俗眼光、只为天下后学的悲智之处啊!

四、用尽生命也愿意
二零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晚,大家正准备上“唯识学”的课,怀师却说:你们学唯识也有五、六个月了吧,学得很辛苦,可是对自己的身心却没起什么作用。大家看看是否还要继续下去?我年纪也大了,也在考虑以后晚上还要不要在饭堂坐这么久,这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啊!我还是自己回去准备走路了吧。
一位同学报告说:这段时间的学习对自己很有帮助,但是占用了老师的时间,感到非常不安。怀师打断她说:不是占用,是浪费。我是不怕占用的,只要你们能有收获、能成就,我愿意奉陪啊,就是用尽自己的生命也愿意啊!
此言一出,举座默然,内心无不深受震撼。我注意到,在淡淡的灯影下,那位报告的同学已经泪流满面了。
这时,另一位同学报告说:学习唯识很有收获,应该继续学,或许可以换个方式。怀师随即指示:还是改从第六意识着手,那样可能更有效果。
这就是怀师,穷其一生都是“将此深心奉尘刹”,不惜用尽自己的生命,只为了他人能有收获、能有成就。

追忆往事,恍如昨梦。如今,怀师已经离开了我们,而他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却依然如沧波浩荡的太湖,不断涤荡淘洗着我的心灵。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自己站起来,不辜负怀师的教化。
最后,谨以我在怀师治丧期间作的一首挽诗,为本文作结:
云霁湖明入梦深,
沧波浩荡洗纤尘。
众生忧患盈双泪,
百代衰微系一身。
忍痛失依人自立,
离形乘化道弥真。
熔金霞色长天隐,
万里涵光供月轮。

解决青年问题之我见

解决青年问题之我见

时间:2008-12-23  来源:  作者: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七月之抄 南懷瑾寄記於香江之濱「解决青年问题的我见」--永远解决不了的老问题南怀瑾1983在台湾青年救国团(类似共青团)演讲
昨天,我接到熊先生的通知,要我讲这麽一个题目:「解决青年问题的我见」。我当时就跟几个同学说笑话,又有人又在出试题考我了。常常我拿到这些试题,有时也答不上来,做不了结论。解决青年问题在我看来,也是永远解决不了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青年问题,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青年问题造成的。若是没有这些问题那麽历史就没戏唱了。正因为每一个时代青年都有了问题,所以才会产生这麽活泼,这麽多彩多姿的历史来。
现在所谓的青年问题,是世界性的,并非我们这里才有。这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最近几十年,我觉得这一代青年问题,若放在整个历史上看,那是非常滑稽的。这一代的青年间题,坦白而言,就是没有什麽了不起的表现,就算是捣乱的话,也不是什麽惊天动地大手笔的捣乱。这是个莫名其妙的时代,青年人养尊处优、欲振乏力的时代。
根本上中老年也有问题
现在把这个问题,分成两方面讲。一方面,刚才说过,人类历史是青年问题所造成的。但若我们进一步追究问题的根源,是不是青年问题呢? 不是,是中年问题,也是老年问题。
若说每一个时代的变动,皆由於青年问题所促发,那麽整个历史就是一部青年问题变动史。比如,中国人这个世纪的种种悲欢离合,不论是政治上也好,文化上也好,家庭上也好,青年问题是很重要的一大关键。这当中,有两个名词值得注意。一是造反,一是革命。造反和革命这两个词句,站在哲学观点上看,似乎差不多,然而内涵的差别却非常之大。
我们读那些陈旧的历史,以清朝为例,当时一般青年志士起义革命的时候,依旧的历史的记载,称为造反,这很严重。然而,等革命完成了,造反便成了革命。尽管我们後代的历史怎麽去改它,当时在历史上的另一种称谓,毕竟有过。如此,便产生一个历史哲学的观念问题|「成者为王,败者寇为寇」。这种观念原出於庄子,他说:「窃钓者诛,窃国者侯」,一个人如果在社会偷一点东西,被逮到了要杀头,但是你若能气魄大一点,把整个国家都据为己有,那麽有谁还敢对你怎麽样?当然事成以後,免不了要讲一番仁义道德。这是庄子对历史现象的一种讽刺。我们如果撇开现实主观的立场,纯粹从哲学角度来看,庄子的说法并没错。而且,所有宗教上的教主大师们,对於这个问题也都持着同样的态度。
人生的叁个段落
因此,由这个历史哲学的问题,我们可以将青年问题,归究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那就是人性问题。我常说,人生在世大致可分成叁个段落。在我们过去,一个人活到六十岁,一个花甲已经很不容易了。以一花甲为准,那麽这中间有叁个小阶段。出生至二十岁为青年阶段:二十岁至四十岁,所谓中年是另一阶段;四十岁至六十岁,饱经世故的老年,这又是另一个阶段。这中间,前面二十年这一段,是不能太算数的。庄子、列子都曾给这个人生,做过一次清算,算了以後,才发觉生命非常滑稽可笑。人活了六十年,其实有一半是睡在床上,除去叁十年,剩下叁十年。叁十年当中,叁餐吃饭加上大小便,还有生病等等耽误,七折八扣之下,实际活的只有几年。这几年中,有部份时间还在烦恼痛苦、胡思乱想之下度过,真正的人生,经过这麽一算,差不多都报销了。
这种算法对不对呢?我认为非常有道理。一个人活了几十年,自己回想起来,是否对别人、对自己,真正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的确很有问题。不要说一辈子,单以一年,一个月,乃至短短的一天来自我反省,恐怕没有多少时间是在干正经事,大部份都在那裹胡思乱想,莫名其妙,白白浪费掉了。
幼年时期的幻想
这个人性问题,我想有一个重点是不可忽略的。任何一个人,我们都要注意他幼年时期的幻想。依我个人的观察、体会,以及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差不多可以确定,所有的人,他一辈子的理想与作为,都来自於幼年的幻想。所以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小孩子的幻想和反应,他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隐含了将来的变化。
过去,我们有个习惯,小孩生下来,满一周岁,往往要举行一个有趣的仪式,俗话叫「抓周」。到了周岁时侯,婴儿给孢出来,在他前面摆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东西,武器、书本、砚台、胭脂、口红,还有算盘等等一大堆,给他随便抓。当然这有点是碰运气的,看到这个婴儿喜欢抓什麽,便象徵他将来一生可能的作为。例如着名小说「红棋梦」便提到贾宝玉只抓胭脂口红,所以贾宝玉一生注定要在女性的胭脂口红中打滚。
这个抓周的风俗,在中国各地非常普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落伍,但拿现在儿童心理学来解释,好像近於对婴儿性向测验的做法。其实,这正是一种幼童幻想的象徵,可作儿童教育的参考。
四部书是中华文化缩影
对於中国历史,我经常爱作轻松的笑谈,也喜欢同一些八、九岁的老朋友讲笑诂。我说,我们这一辈子,玩都玩够了,大场面也见识了不少,算是在台上唱过了一段大戏。那麽我问你,回想一下,这几十年来,我们对於社会、历史贡猷了什麽?老朋友在一起嘛,就这样彼此调侃,说说笑笑。我说,凡是学武的军人,自古以来离不开一部「叁国演义」的思想,今天也差不多。一般文人则始终还在「儒林外史」的境界。至於民间社会,一直跳不出「西游记」和「水浒传」的窠臼。这四部书尽人□知,但不一定人人了解其丰富的内涵,构成了所谓现在我们常谈的中华文化、中华历史的缩影。同时,这四部小说,更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年青人的幻想,而中年阶段则是横冲直撞;在实行这个幻想,等到老年以後,便只有我当年如何如何,回忆这些幻想的作用了。
所以,我常告诉那些老年朋友,千万不要「想当年」。想当年,当年已是过眼云烟。现在要的话,应该着眼明天,连今天都别留恋。你不要免得明天没有了,其实来日方长。如果能这样想法,年老时会活得痛快一些,那麽,以这种叁分法来看整个历史,汉、唐、宋、元、明、清一路下来几乎也是一样。以唐代为例,初唐是青少年时期,文治武功都很了不起。到了中唐,等於是中年阶段,功业如日丽中天,帝国的威风,依然远播,但国力已经开始衰退,渐渐走向下坡,这时少年时的幻想减低了,加上许多惊风骇浪的经验,不再那麽大胆而为,步调日趋保守。等到晚唐,完全步入老年的境界,对许多事物也不再那麽起劲,得一日且过一日,有如风烛残年的老翁。这时,另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要开始了。看一个时期的历史,若一个人生,都同这个道理一样。
教育能改变人的个性吗?
另一方面,我感觉我们的教育,是否正确?有没有用处?现在我起了怀疑。因为我至少也滥竽充数,从事了一辈子的教育,不光是自己的孩子,还包括许许多多各种出身各种背景的学生。文的教育,武的教育,从学到教,二者我都经历过。不但如此,在世俗教育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一直至大学博士班,整个教育系统之外,我约不断地从事出家僧侣的教育,和尚、神父、修女、尼姑等学生都有。现在又有人劝我办个「成人大学」或「老人大学」。以这样种类繁多的教育经验,结果我发现,教育对人是否真有帮助?还是个问题。
教育是塑造个性的,只能塑造一个人的外形,而每个人的个性,硬是天生的 ,你对它往往莫可奈何。等於清代历史学家赵翼一首论诗学的名诗,後面两句用来解释人生,也很恰当。他说:「到老方知非力取,叁分人事七分天」。到了老年才知道,学诗不只是後天的用功所能学好,叁分人事七分天才,有一大部分因素,、还牵涉到天资和命运,其他事情也差不多。年青时候读这些诗句,到了老年,从新反刍回想,不免觉得教育对人是不是真有所帮助?似乎没有,至少今天我的经验如此。当然若干局部性的益处是有的,不过要改造一个人的劣根性,那几乎不可能。即使人的学问知识进步了,个性还是个性。
在教育上,我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个案很多。老朋友当中,地位高、学问兼备古今中外的不乏其人。但是我常踉他们说笑,因为不好直接评论,当然包括自己也一齐批判。我说,家我们这种人,说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中间不懂人事。这就是说,骂人也要懂得方法,只能用「我们」,不能光说「你」,否则便不妙了。先把自己骂进去,别人就没话讲,即使要发作,也不好意思。像这样的朋友也很多,尤其学问越好的,一生的习性越解决不了,想尽办法都不行。
批逆鳞是最犯忌的
这些老朋友,有困难、有痛苦、有烦恼,都可能找我,我只好想办法跟他解决。真到了必要的时候,我就告诉一般跟我做事的年青同学,你千万别碰到他这某点忌讳,惹恼了他,就不好办。我们过去读历史,对皇帝绝对不能「批其逆鳞」,否则性命难保。据说,龙全身的鳞甲都是顺向的,你摸它碰它都无所谓,但是其项下叁寸之处,鳞片反向而生,是他要命的地方,你绝不能碰,一碰准发作,必遭反击的灾祸。
我们看历史上许多的名臣,对於皇帝的言行过错,要给予严正的批评,那只有死谏。史家的用语是,其某人「披其龙鳞」,就是准备一言不合,冒犯天威,要杀就杀了。古代这种令人钦佩的名臣很多,上朝以前,先把澡洗好了h棺材也预备了,遗喝交付妥当,准备万一今天讲砸了,马上给杀头,□ 体请人抬回来。这是因为他要对历史负责。这种情操,倒是中国知识份子特有的精神,中国知识份子可贵之处,就在这个地方。可惜现在我们读历史,似乎把这一重点都忽略掉了。
再说,像刚才所提,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学问地位都很高的人,乃至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名人,一生到老始终改不了个性中的弱点。宋代名高望重的理学家二程夫子,还有其他几位大儒,他们的思想差不多影响了中国民族文化七、八百年。可是二程夫子的气量很小,当他们的表亲邵康节先生要死的时候,苏东坡也赶来探视。结果二程夫子很讨厌苏东坡,将他挡在房外。这时邵康节快要断气,躺在病床上,但知道这件事。二程夫子问他,你还有最後的遗言吩咐吗?邵康节把两手比作放宽形状,二程两兄弟一时不懂,便说能不能讲讲看。邵康节修养很好,虽然面临死亡,仍慢慢把气顺一下,然後说:「面前的路留宽一点,好给别人走。」这就是告诉二程做人的道理。人生在世,做人不要太绝,别那麽小里小器。
由这类历史名人的故事看来,他们的学问不能说不好,修养也不能说不高,但是讲了一辈子的仁义道德,那些令人难以消受的个性依然故我。所以找说我现在怀疑,教育是否有用。
怕的青年没有思想
今天二十世纪末期,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青年问题遍及全球。我经常感觉,这一代,几乎每一个人,对历史都是交白卷的。没得文化,没得思想。尤其现在更糟,大家昏头昏脑,不知道在干什麽。欧美也一样,共产主义的社会,尤其大陆上的情况更为严重。
前两天看到时报杂志一篇文章,谈八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内容总算提出几点不错的看法。这个时代的学生运动,相当能代表各种不同的青年问题。美国的青年问题,是美国的模式,欧洲的青年问题是欧洲的模式。各国有各国特殊的情况,各地区有各地区的典型,但是问题的根本则是一样的。我们这里,自由中国地区,青年间题还算是最小最少的。一般人担心我们年青人的问题很麻烦,很棘手,其实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资料显示,我们还不算很糟糕。
然而,现在的青年问题,什麽地方出了毛病?|没有思想。我们的教育愈来愈普及,结果因为教育愈来愈普及,真正的学问反而越来越低落。虽然记了一大堆知识,却不会合理的思考。像前一阵子报上轰动一时的大骗案人小学毕业的人,把一大批教育程度高出他很多的知名人物,骗得七荤八素,团团转。你看有趣不有趣?等到西洋镜被拆穿了後,他对记者讲,这个社会太虚荣、太现实了,这个社会,大家要名要利,我也要啊|没办法,只好骗。这话讲得很坦白,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年青人没有思想的问题,并且也反应了现在年青人太过现买。
不久前,我们那里成立了一个「七管会」,由七个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的同学所组成,专门研究企管方面的事情,每个礼拜天都要我给他们上课。我说所有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企业管理史,也即是一部人事管理史。许多事情都是人事出了问题,青年出了问题,别以为人事问题和青年问题不同,都是同一个东西,换个名称而已。
目前的企业管理,一切资讯情报,都得靠统计。但是,统计的结果就没得思想了,说是科学,其实大有疑问。而且统计,现在已借助电脑,电脑不会有错。但是据我所知,电脑会作假,连我这个不学电脑科学的人都知道,用怎样的办法可使它不准确。这还能说万无一失吗?
军事化的企业管理
於是,我跟「七管会」的同学举了一个相关的例子,也同青年问题有连带关系。我们的邻居日本,尽管在许多事情上,有□多的不是,但是她在二次大战投降以後,很聪明地把所有退伍军人,转到工商业的岗位上去。管理工商界的办法,完全是部队军事训练的方式,这个研究企业管理的都知道。如此,整个日本由上而下,把工商界的精神与效率部队化,以这种严密团结的组织,又配合已有的东方文化思想,终於使得工商发展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直至今天,新的一代起来,也同样继续沿用这一套军事化的管理运作,并且再加上一些其他新的因素。现在,差不多经理级以上,除了上午一定要做早操运动外,下午还要空出一段时间打坐。只要一升上经理阶级的职位,就得学静坐。等於日本过去的军人,上尉晋升少佐,先要到寺庙学叁个月静坐。这不是叫你出家学佛,而是要你先修养人性的宁静与定力,如诸葛亮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以便日後当一个单位的主管时,能够有效而正确地领导。日本把这套方法用之於工商界,成果斐然。所以,当年我应邀到日本,公开对一百多个大学教授、校长发表讲演时,我曾告诉他们,你们将来一定会重新恢复军备。他们说,不会不会,我说,你们记着我的预言,你们很快会恢复的。日本一旦恢复军备,一夜之间马上全民皆兵。因为平常社会上的观念和作法,还有工商科技的进步,很容易接上军事用途。像这一类的做法,比什麽都厉害,不可轻视。
以上是随便谈谈日本企管方面的大略情况,其中也反应了日本青年努力进取的一面。但是,当年我在日本,也正好赶上西洋的嬉皮风袭卷全日本,各大城市到处都是嬉皮幌来幌去。到了东京皇宫前面一看,草坪上东倒西歪,躺的都是男女嬉皮。我前後左右转了一下,那天木来安排要晋见日本天皇,但我不喜欢这种事。於是,我在皇宫大门口一站,感慨很深,也觉得很有趣,门口内外不同的景象,产生强烈矛盾的对比。里面是庭卫森严,不可侵犯;外面则是奇装异服、怪里怪气的嬉皮,左一个右一个,叁叁两两在那里鬼混。
千万别逼我剪头发
那时你走在街上,很难得看不到这些时髦人物。到了火车站地下道一看,哎呀,躺的站的,路都走不过去,全是嬉皮。一个日本的老教授跟我谈得很投机,我们用汉文在簿本上笔谈。他说,我的独子也变成嬉皮了,我叁番两次□告他把头发剪短,都不听。後来,我气极了,乾脆拿一把武士刀摆在那里,然後拿一把剪刀要帮他剪,今天你非剪短不可,不然就宰掉你。结果我的儿子跪下来痛哭,他说,你叫我死都可以,但千万别逼我剪头发。老教授间他为什麽?他说,你总要让我做人,剪了头发不好做人。这是什麽怪理由?他说请爸爸到街上看看,凡是日本女孩都剪短头发,男孩都留长头发,你把我头发剪短了,我出去不男不女,怎麽做人呢?这个老教授最後在纸上跟我写了四个字:「废然而叹」。因他一听,明白了,只好放弃原来的计划,叹一口气苦笑。他说我错了,落伍了。
这个时代的整个趋势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时代普遍的现象,不足为奇。现在嬉皮的风气又过去了,你要留也留不住。由这里,我们再来谈现在青年的另一些情况。目前大专青年在社会上做事的很多很多,但是工商界任何公私机构,大概都会发现,很难好好用一个大专或者研究所毕业的人。为什麽?第一、不安於位,录取进来做不了两个月叁个月,就有变动。譬如到贸易公司做事,做上半年,觉得自己摸得差不多了,也要另外到外面开个贸易公司。这种情形太多了。第二一般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不能吃苦耐劳。都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担任工商方面的企划可以。至於上街跑腿,搬椅子,擦桌子,那是你们另外雇个工友才对,都是这般想法。甚至,自己亲自连一个茶杯□不会洗。
洒扫应对从头学起
我经常教学生洗茶杯。在我那里做事,每一个同学可怜得很。我这个老师不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不管你是什麽博士、硕士当了教授回来,都要给教学扫地。茶杯不会洗,我就洗给他看。洗茶杯不能冲一下就算,杯子内外面这圈嘴巴下口的地方,要仔仔细细地刷洗,会传染疾病都是这一圈,你打开水龙头冲一冲摇一摇,等於没有洗。做事是这样的吗?
现在大专青年这类的事都是这样,从小就没有注意。扫地不知怎麽扫,穿衣不知怎麽穿,你说这是怎麽回事?我发现,我们常常将许多事情归诸於社会问题、教育问题、青年问题。其实社会没有问题。社会是个什麽东西要搞清楚。社会是大家的,是由每一个人结构而成。不能将一些错误的事情,都推给社会,那是推托的话,自己不负责任。谁都不必负责嘛|因为那是社会问题。但是,社会是谁管呢?谁都是社会,谁也都不是社会。所以,我就告诉那些从事新闻事业的同学,你们把这些什麽社会不社会的问题,少讲好不好,不要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至於,若说是教育问题,那也是见林不见树的话。请问是什麽教育问题?是小学教育出了问题? 还是中学?还是大学?是那个地方出了问题?都不是,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现在真正要讲教育,每个家长都得重新再教育。尤其二、叁十岁这一代的青年,自己怎麽做家长、教育儿女,都不清楚。你说严不严重?所以有些同学要结婚,我说你有资格结婚吗?这麽说,对方当然很奇怪,我说当然了,找个房间,两个铺盖凑在一起,那叫结婚的话,你们绝对有资格。至於说人究竟怎样成家,怎样处理男女家庭问题,乃至延续後代培育後代,这个我看你还没有资格。因为当年我们也是受害者,以受害者的经验来看,此事非同小可,不是「船到桥头自然直」那麽简单。
从望子成龙到升官发财
再来,我们谈谈升学联考问题,这里面的文章可多了。尽管到了二十世纪末,我们依然受旧教育不良的影响。联考在台湾举办了叁十年,有其文化心理背景,这是中国人叁千年来教育大失败的延续。包括我们老一辈在内,都是这个失败教育系统出来的。在中国,先是每个家庭重男轻女,「望子成龙」的观念在作怪,大家都想生男孩,这是由上古母系社会变为男性中心社会後,自然形成的现象。「望子成龙」怎麽办呢?「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们小时候都能朗朗上口的神童诗。不过我到了中年以後,已经把它改成「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读书为什麽好呢?因为可以做官。过去中国知识份子,除了做官以外,没有别的路子,这很奇怪。为什麽形成这样呢?孟子说:「不孝有叁,无後为大。」不孝有叁种情况,没有生儿育女那是最严重了。另外一种不孝呢?「亲老不仕」。这是对於读书人非做官不可的一种讲法。父母老了,不出来做官,就没有俸禄待遇。过去俸跟禄不同,禄是禄位,譬如你考取了功名,以满清为例,凡是有功名的秀才、举人、进士,政府规定按时发给食物配给,叫禄位,不算做官。如果由举人、进士对了官,就加上俸,所谓的薪水。那麽一个读书人,家里老父老母在,故意鸣高不仕,使家庭经济困难,没有金钱收入来奉养他们,那是不孝。
那麽,古代知识分子为什麽除了做官以外,不走第二条路呢?因为古代教育不普及,知识份子太少,国家政府需要他们,靠功名身列朝班是很顺理成章的事。在这种环境之下,自然读书只有做官好。做官为什麽好?「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的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如此,从望子成龙到升官发财,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人人信仰的观念。
教育的重点在好好做人
然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育也有令人赞叹的一面,二千年来,一页保有一种可贵的精神||教人如何做人。没有教别的,澈澈底底是个「人的教育」,从「叁字经」「千宇文」开始,乃至「四书」「五经」,各类圣贤言论,都是朝着这个方向来培育我们的後代,产生很多优良可取的传统。人的教育完成了後,上至皇帝,下至挑葱卖蒜,乃至乞丐,都得好好做人。他们只是在职业上不同,无关事业。事业另有其他一套衡量的标准和定义。不管任何职业、任何角色,士台下台,都必须做人,人的基础做好了,士台下古都一样。可惜,现在年青一代学生,中丈程度低落,中国古书看不懂,自白让这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荒废,不知珍惜,实在叫人扼腕。
以前我曾问过一个师大研究所的同学,我们中国过去的教育,「是以教人如何做人」为目标,现在呢?他说考试就是目标。小学考中学,中学考大学,大学考留学,然後找个高人一等的工作,就完了。这样从小到大,不分青红皂白考、考、考,每个问题都给你解答,知识是丰富了,结果学生们的依赖性很重,所有的问题,都要老师直接给答案,不会思考,不会分析综合,至於真正配合人的实际生活,那更谈不上了。所以找教学生,往往不马上告诉他们答案,我说,我告诉了你,那是我的,与你无关,你必须自己研究、自己□试,等有心得後,我们再来讨论。这是启发性的教育法。像这一些问题,我早就讲了几十年。可以说,我们现在一般研究教育制度的学者专家,只晓得西方一大套的理论,对於中国历来的教育精神、教育方法全不了解,怎麽办?
前些日子,有个同学请我到他主持的一个豪华俱乐部用餐,指导指导,那里是国际性金融界、银行界人士联谊的地方,光是内部装潢就花了几千万。我说那很可观了,有时间去看看也好。结果一顿晚餐吃下来,菜是西菜很不错,气派也够。但是回来我告诉这位同学,你大失败。失败在那里?服务小姐上菜时,站的位置不对,整个训练错误,上菜时间也没控制好。蜡烛点上时,电灯要关,又开电灯,又燃蜡烛,气氛不调和。最大的毛病,是不合中国国情,非改不可。我说你该换个总经理,换了以後,还要配上一个中国人来当经理,以便了解中国客人的需要,而且要有一部份中国菜。比如我喜欢喝茶,可是泡出来的茶不像样,味道太差,这就是一种缺失,根本没有顾虑到中国客人的喜好。这样我宁可到街口小巷,随便找个小摊子吃吃还痛快。如果只为了招待洋人,吃洋菜,那便没得话说。这件事说明了我们的年青一代,虽然聪明,学了很多知识,但是不一定能将现实具体的事物照顾妥当,一些生活细微之处,顾此失彼;漏洞百出。有待更进一步的反省与学习。
预防保健重於冶疗
再说,我们青年还有什麽问题呢?社会上,杀人放火的新闻愈来愈多,不良份子,乱搞胡闹的现象,愈来愈嚣张。为什麽?这正是古人所说:「家富小儿娇」的现象,社会太安定了,年青年活着无聊,总要动动刀、打打架,出山闷气发□一番不可。你问为什麽,他没为什麽。你说思想出问题、教育出问题,都不只这样。这还牵涉到中年问题、老年问题、家长问题。
所以找常说,除非一个大刺激,比如时代一变动,战争一发生,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大家只剩下一个理想、一个奋斗目标,根本没有这些婆婆妈妈的事情。但是,这样又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来了。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十个青年九个戴」,戴什麽? ||近视眼镜。
我自己受过军事训练,也数过军事教育,我跟同学讲,假使我带兵,你们这些人我统统不要。这不成啊|数个眼镜,连走路都容易出事,真打起仗来,还告诉敌人,等等啊等等,我眼镜戴好再瞄准,有这回事吗?现在的青年搞成这个样子,若了令人心惊肉跳。最近更糟糕,小学、幼稚园的小朋友戴眼镜的也不少。据说是医学的进步,是吗?依病理学的眼光来看,是医学的退步。一个国家民族,预防保健工作,远比病後治疗来得重要。怎样使每个国民避免近视,是病理问题,不是医理问题。
所以刚才在路上我心里想,又要跟潘主任、谢副主任见面,这是到医院去见院长、副院长。青年救国团是社会青年的医院,对这一代的青年朋友有很大的帮助,外面都叫好。现在这个医院必须更进一步,研究青年问题的病理所在,这个刚刚我已大略的提了一些意见,聊作参考,而中间所包涵的问题,则是非常非常的多。
总之,青年问题的解决牵涉的范围很广,非叁言两语所能说尽。若以哲学眼光来看,青年问题在历史上,永远解决不了。适当的说法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地区,青年问题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这一点,本团的确尽了心力,贡献很大。今天就暂且向诸位报告到这里,下次有机会再谈。谢谢